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老城的记忆⑤】观巷、朝阳巷与铁窗巷

时间:2020-10-22 18:00:58 | 来源:太行日报

◇秦凤勇

观巷

晋城的观巷,南与新市西街相交,北与东大街相连,长约600余米,是老城72街巷中较长的一条,与老府巷相错对应。和老府巷相比,要繁华得多。而且古今变化很大。东谷洞口将该巷分为两段,北段出口处东西两侧原来均为民宅,中部东侧为晋城粮油加工厂,加工厂对应的一条小巷里有原城关公社,后为城区党校。再往下两侧均为民宅。南段除路西有两个民宅院落外,东侧均为人民运动场的围墙。

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并不太繁华,热闹主要表现为夏、秋两季结束后,交纳公粮的场面。

粮油加工厂既是成品加工企业,又担负着城北、城西的北石店、陈沟、西上庄等几个离城稍近点公社的粮食收购工作。每当这两个季节收打结束,该巷便会车水马龙,一片繁忙景象。牛马铁轮车、平车挤得水泄不通。

那时,农民的生活非常艰苦,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吃点小米捞饭,带上窝窝头干粮(中午饭)赶上牛、马车,到观巷交公粮。离城稍近点的,八九点就能到,稍远点的接近中午才能到,还得排队,往往送一趟公粮需一天时间,而一天只能挣一个工分,2-3角钱……改革开放以后,有了小四轮,情况就好转了。80年代中后期,粮油加工厂不担负征购任务了,就没有车水马龙现象了,随之而来的是商贸市场的发展。

观巷的南出口处原本是没有建筑的,1980年,县委、县政府原办公地址拆迁改造,与此相邻的人武部、法院也被拆除,于是在观巷的南出口处东侧便建起了新的人民法院。西侧修建了百货公司蓝天商场(正面临街于新市街,东侧的门临街于观巷)。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观巷逐步繁华起来了。起初是南端出口处的鞋袜针织小商品、钉鞋、修拉锁、配钥匙,后来逐步发展到中段卖成衣、鞋帽、水果……北段出口主要为民间五色纸、锡铂用品门市部、馒头面食加工专卖店。粮油加工厂也开了街面营业,分别承包给十多个个体粮油经销户。生意最红火的要数北段往南出口的四家小商品批发,商品齐全、小百货、小食品、方便面、卫生纸、玩具……农村的烟酒、杂货小店一般都在此批发。该出口原本就窄,停上来此批发的几辆三轮摩托就会造成交通阻塞。

90年代中后期,浙江商人开发运动场,陆续建起商贸城后,这里的繁华程度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

观巷的商人对市场物价的灵敏度极高。每当上面有什么调资政策,他们就会随行就市在第一时间调整价格。这里连同浙江商贸城,人流密集,是老城目前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朝阳巷

朝阳巷古称文庙谷洞,因巷的东尽头,曾有一文庙而得名(“文革”中拆除),1979年,巷内设朝阳市场,1985年更名为朝阳巷。位于南大街由北向南700米处,西出口与铁窗巷相对,东出口与观巷相交,长约150米,宽约20米。

该巷最著名的是在它的西出口处北侧,有一个始于明清时代的老字号——“顺兴永”糖、烟、酒及副食门市部,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实行了公私合营,而更名为县糖业烟酒公司第一门市部。在它的中段北侧为晋城县财政税务局,东端北侧有一个体照相馆,同样于1956年公私合营后归县饮食服务公司。

该巷的东出口南侧为一冯姓的宅院,其余为县饮食服务公司的围墙和后大门。

朝阳巷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繁荣起来的街巷之一。因它与经营服装、百货、鞋帽、水果等为主的观巷相连,为解决农村进城购物人员的生活所需,该巷成为专卖饮食业的街巷。在这百余米的小巷里,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摊位。最多的是河南博爱、许良一带的牛肉丸、火烧,少说也有10家。其余的为面食、豆腐脑、油条、小笼包等摊位。饮食服务公司也以围墙为依托,外阔约三米,建起了简易的小餐厅,对外开放。“顺兴永”也停业而出租于个体餐饮店。东出口路南冯姓拆除旧宅,修建为门店,东边出租于卖成衣的,北侧租于卖肉丸的。

2018年以来,为留住老城记忆,城区政府拨专款维修南大街周边建筑,朝阳巷东西两端修建了仿古门楼,巷内也进一步规划、整顿与维修,成为一处新景观。

铁窗巷

铁窗巷古称铁窗谷洞。该巷东与朝阳巷相对,西与吕宅巷相对,并与南城门相邻,东西长100米,宽约6米左右。1985年改称铁窗巷。

如果你经常漫步老城街头,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老城地势呈东北略高,西南略低。每逢下大雨全城的洪水就会集中到这里,巷内就会形成一条大河。在古代,由于历史条件所限,街道均没有下水道。为了排水,便在该巷东出口处挖了一个1.5×1.5(米)见方的大坑,并从大坑下面经南城门打地道直通南护城河。为了安全和防止垃圾流入地下通道,便用铁条编制成与洞口相等的格子化窗户。

由于巷道狭窄,没有商户店铺,只有原副食品加工厂(现改造为居住楼)及十多户普通市民。

改革开放初期,在该巷东出口处一块稍宽阔的地带,成为老城专卖鸡蛋、笤帚和铁制产品(主要为铸锅一类)的摊点。鸡蛋市场生意火爆,常常抢购一空,那时,人们的工资收入还不高,远远低于生意人,因而在晋城流传出了一句幽默的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鸡蛋的。”

至今,因有了超市,卖鸡蛋的没有了,但卖铁器和笤帚的老生意人仍在营业,据他们自己讲,从1982年到此已38年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