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娱乐 >

流光溢彩的介休琉璃

时间:2021-09-10 08:00:38 | 来源:山西日报

20210910_8cf5e1f1cb419dc046845cb97f719a2e.jpg

北辛武乡太和岩牌楼琉璃屋顶

20210910_83cf60598583d99635d40a5bfb01a767.jpg

后土庙乐楼两侧的琉璃葡萄檐角

琉璃,是印度梵文的汉语音译节略,在中国古代常与玻璃一词互用。琉璃的产生与青铜器铸造有关,其制作原料来源于青铜器的冶炼,烧造好的琉璃制品通透光润,纯净空灵,被尊为佛教七宝之一。《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如是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此种琉璃为钠钙古法琉璃,质地透明。彼时的琉璃制品异常珍贵,皇帝颁赐状元的佩饰即为琉璃,且颜色多种,被誉为“五色石”。当时的琉璃制品多用作饰品或者器皿,有琉璃盏、琉璃珠子等。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塔地宫后室曾出土淡黄色琉璃茶盏及茶托,内外壁光洁透明,造型优美,时隔1000多年仍旧温润如初。琉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使用时,古代工匠在烧制过程中加入大量的铅作为助熔剂,使其易于烧制,且成品透明感不强,类似于玉石,谓之铅钡琉璃。据史料记载,建筑琉璃出现于北魏,据《魏书·西域传·大月氏国传》所载:“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隋唐时期,琉璃瓦在豪华建筑上的实用增多,但只用于檐脊,为剪边琉璃,如杜甫《越王楼歌》诗云:“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在宋代绘画中,出现了漫铺琉璃的殿顶,说明此时建筑中琉璃的使用更为广泛,正所谓“满头多带假,无处不琉璃”“京城禁珠翠,天下尽琉璃”。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中对琉璃的烧制技术和釉料成分有着系统的论述,并在使用的颜色及制式上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及至明朝,琉璃烧制技艺登峰造极,不仅仅用于屋舍建筑,更出现整栋的琉璃塔等建筑形式。如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琉璃塔,塔高47.13米,通身琉璃贴面,塔身二层以上全部镶嵌着蓝、绿、黄、白、黑五彩琉璃雕饰,各层皆有琉璃出檐,琉璃仿木斗拱,与莲瓣相隔,二层与三层施有琉璃佛像、菩萨、天王等雕塑,各层亭台角柱花卉等一层一组图案,样式繁多,造型优美,制作精美,及至今日依旧是耀眼夺目,蜚声海内外。介休,位于三晋中部,在其东南的丘陵山地洪山镇,就有烧制琉璃的必备原料坩泥,且储量丰富,更有洪山水磨提供研磨打浆的水动力,加之山里充沛的煤炭资源作为燃料,都为琉璃烧制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古至今,介休在民间有着“琉璃之乡”的美誉。在20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在洪山镇一户村民家的猪圈旁发现一通刻制于唐贞元十一年(795)的法兴寺石碑,其正面书刻“神峰北,地一所,东至大烟头,南自至,西至琉璃寺,北至石佛脚”,说明介休在唐代即有琉璃寺;石碑背面为北汉天会十四年(970)《洪山寺重修佛殿记》,其中“椽铺玳瑁,瓦甃琉璃”,说明彼时介休工匠在重修洪山寺佛殿木椽前檐时甃铺了琉璃瓦(此通石碑现存于介休市博物馆琉璃展厅内)。至明清时期,介休琉璃烧制技艺达到顶峰,其烧制的鸱吻体形硕大,造型生动,在山西博物院珍藏有一件介休工匠烧制的高4米、重4吨的琉璃鸱吻。介休城乡至今保存有大量精美的琉璃建筑,其中有11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建筑的琉璃形制几乎囊括了所有样式,诸如脊刹脊饰、鸱吻、滴水、筒瓦、板瓦、悬鱼、博风、影壁、牌坊、楹联、碑刻等,是件件精致的古代建筑艺术珍品。介休后土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包括了从明代正德年间到清代道光年间的琉璃建筑及琉璃制品,被誉为“三晋琉璃艺术博物馆”。后土庙规模宏大,布局紧凑,中轴线上依次为四进院落,殿堂楼阁、乐楼等穿插其间,错落有致,所有建筑无论大小皆饰以五彩琉璃、琉璃瓦当、琉璃鸱吻、琉璃瑞兽等,整个建筑群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宏伟瑰丽,置身其间,宛如身处美轮美奂的琉璃世界。除却后土庙,介休还保留有五岳庙、城隍庙、东岳庙、祆神楼等精美琉璃建筑,或以黄绿蓝三色琉璃铺顶装饰,或为黄绿色琉璃剪边装饰,造型优美的琉璃脊刹在阳光下流光溢彩。介休琉璃除却用作建筑装饰,还被用作碑刻、牌坊的装饰。在张壁古堡空王佛行祠廊下,立有两通明万历年间烧造的琉璃碑,碑高250厘米,宽68厘米,碑身通体孔雀蓝色,碑文为黑色釉书写,碑额螭首雕刻着青黄绿三色琉璃二龙戏珠,两侧蓝黑色龙纹花卉装饰图案,此琉璃碑距今有400年历史,为国内外所罕见。太和岩牌楼,位于介休北辛武乡,原为北辛武村真武庙前的门前坊,坐北朝南,为四柱三门三楼歇山顶造型,琉璃、砖、石三种材质完美结合,通身包砌孔雀蓝釉琉璃,其上的脊刹、鸱吻、檐角的瑞兽及檐顶,则为黄绿蓝三色琉璃铺饰,每个门框上的花式雀替,雕琢得细密繁复,时至今日琉璃色彩依旧耀眼夺目,显示了介休琉璃匠人高超的烧制技艺。据考证,早在元代介休的琉璃匠师已经开始向外输出,至明代琉璃匠师外迁者更甚。平遥县东泉镇百福寺、文水县马村洪福寺、灵石资寿寺等建筑屋顶均有介休琉璃匠人题记,输出最远的迁居地是彼时的辽宁省海城县缸窑岭村。经过考古队多次考察,认为缸窑岭村皇瓦窑的创始者就是来自山西介休的侯氏家族,明万历三十年(1602)自介休贾村迁移而来,至清顺治元年(1644)始设琉璃窑,承烧沈阳故宫大政殿及昭陵、福陵、永陵等各处琉璃构件。在介休博物馆琉璃展厅内存有介休匠师的琉璃题记一览表。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材料的更替日新月异,介休琉璃烧造日渐式微,甚至一度出现了真空时期。2000年后,洪山镇的刘开宝意识到介休琉璃烧制技艺有失传的危机,他依靠从父辈那里学习继承的琉璃烧制技艺,创办了唐源古建筑琉璃制品有限公司,展开了对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的传承保护研发等一系列工作,其间被授予“介休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称号。2013年,他经过反复多次实验,终于恢复了失传近百年的孔雀蓝琉璃烧制技艺。同年,刘开宝与其团队共同制作的大型琉璃艺术品——“四狮抬瓶”亮相新落成的介休博物馆广场。这件艺术品连基座近10米高,由4头硕大的雄狮共同托举着一只宝瓶,造型取自于介休后土庙脊刹,主色为孔雀蓝釉,配以黄色及绿色,狮子形态威武逼真,其谐音象征着四时太平、事事太平。2021年夏,刘开宝先生携其女儿刘文婷共同制作完成了琉璃艺术品“麒麟闹八宝”,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生日献礼。这件琉璃艺术品从2021年春开始制作,经过选料、塑形、制模、素烧、上釉、釉烧等几个阶段,历时4个多月完成制作,嵌刻于新落成的介休文化艺术中心戏楼的影壁之上,彰显了介休独特的非遗文化。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琉璃非遗文化认识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琉璃烧制技艺产生兴趣并且加入其中,使得琉璃烧制技艺得以“薪火传承”,琉璃之光得以继续闪耀夺目。

宋晓丽文/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