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从简约的旧朝遗韵开始

时间:2021-08-16 12:01:14 | 来源:山西日报

20210816_8208830473458a6641bd01b07a381237.jpg

《中国妆容之美》李芽陈诗宇著湖南美术出版社从史前到清,中国女性为谁化妆,如何化妆?该书以古画、雕塑、壁画为入口,以诗文典籍为辅助,展示中国古代妆容细节,探讨历代女性地位与东方审美,同时以29组真实妆容复原图,再现中国历代女性妆容之美。本书不仅是一部详尽的妆容史,更是一部独到的中国妆容图谱。两位作者发起中国古代妆容复原项目,邀请造型、化妆、摄影专家和模特,共同完成了中国历代女性妆容复原。自入宫到退位,武则天历经初唐至盛唐,近七十年里,随着整体国力、经济、文化风气甚至气候等各种因素的改变,这一段时间的宫廷装束,不管是整体审美,还是妆面、发型、首饰、服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质朴简约发展到华丽浓艳。作为一位最终登上帝国政坛顶端的女性,武则天对当世时尚也有强大的影响力。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四岁时入宫,当了十二年才人,太宗去世后随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为尼。贞观距唐代开国不远,女装风格与北朝后期、隋类似,崇尚纤细的身形,妆饰相对保守、简单,尚未形成夸张浓烈的风格。此时的宫中嫔妃,应该多妆面浅淡,略施粉黛,朴素而清秀,梳着高髻,身穿大袖襦衫,束着裙腰极高的长裙;而身份较一般的女性,则可能更多穿着窄袖衫子和间裙,发型以各种鬟髻为主。正所谓“红衫窄裹小撷臂”,初唐女性上衣多为交领或圆领襦衫,日常一般穿着窄袖短衫子,裙腰位置也极高,甚至束至胸上腋下,几近领口。宫女、婢女在室外行走或劳作时,还会在腰胯部束带,将裙摆收高以便于行事。普通发型仍有浓郁的隋风,鬓发收拢服帖,头顶则以低矮的层叠盘绕型发髻为主,或盘绕成单髻,或带鬟双髻。面妆多是浅淡的白妆,眉形也或纤细或短小,唇色淡雅、唇形小巧,整体呈现收敛、含蓄的状态。反映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故事的《步辇图》中,宫人正是如此打扮。高髻之风已经出现。宫中贵妇喜好挽发后收拢至脑后,再自下翻转而上成髻,或即文献所称的“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这种高髻出现之后,很快自上而下流行至民间。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征调数万民夫修建洛阳宫,直言敢谏的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坚决反对,还特别提到一句“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说民间风行高髻,就是因为宫里嫔妃们所起的不良带头作用。太宗听后勃然大怒,认为皇甫德参的指责完全是毁谤,耍性子说:“难道要我大唐宫中嫔妃都没有头发,你才满意吗?”(此人欲使宫人无发,乃称其意!)后来在魏征的劝谏下,太宗平息怒火,还对皇甫德参进行了赏赐。虽然被批评了,高髻之风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这种发型一直延续到盛唐以后,成为唐代女性发型中地位较高的一种,初盛唐壁画、陶俑中的仕女为首者往往都头梳高大发髻,有如刀形,我们现在也将其称为“刀髻”或“单刀半翻髻”。这在贞观时期京畿一代的墓葬壁画、陶俑中非常常见,比如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礼泉昭陵杨温墓里的侍女,前四位便头梳高髻。还有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的段元哲墓、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郑乹意夫妇墓、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的昭陵长乐公主墓、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的昭陵李思摩墓中,也可以看到类似发型。高髻可以说是唐代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发型。在首饰、妆面的流行上,唐代整体呈现由简及繁,组合数量由少至多的大趋势。初唐的妆面和首饰相当简单。几乎看不到太夸张繁复的妆面,多柳叶细眉,浅施薄粉,轻点朱唇,少有首饰。早期首饰以小尺寸的简单的簪、钗为主。简单的直簪、扁簪可供基本的固髻使用,常见的插法为一支横簪插于发髻底座。花头簪仅见于少数几例宫廷贵妇,插戴数目一般也仅为一两对,比如湖北安陆王子山贞观时期的唐吴王妃杨氏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簪,以花丝做出两朵簪首,其中一支簪首为五瓣花形外框,框内用金丝掐出缠枝花卉鹦鹉纹,应是当时的少数宫廷样式。钗式也非常简约,多见钗脚较短、股距略宽的小折股钗,长度仅有数寸。如西安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三件白玉钗,一大二小,钗梁内直外弧,钗股长仅七八厘米,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顶。由于插戴后钗首露出部分有限,有时仅在钗梁部分使用较贵重的材质,安装在其他金属材质制成的钗股上。初唐壁画、陶俑里的仕女,发型不论是盘发的高髻还是普通小髻,仔细分辨都常可在发髻基座看到微微露出一段U形钗首,通常左右对插以固定发髻,如陕西礼泉昭陵杨温墓、段蕳璧墓的壁画所描绘。少女所梳的双鬟髻上也会各插一支折股钗,如湖北武汉岳家嘴隋墓陶俑插戴的样子。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武则天再度入宫,之后被封为二品昭仪,开始一步步确立自己在宫中的地位,登上皇后之位。这时唐代女性形象的风格也开始悄然变化,崇尚的身形从纤细瘦弱转为更加挺拔,风气渐开放,妆面也往复杂化发展。此时,在唇两侧点假靥、眉心画花钿、面颊两侧画月牙形斜红的华丽妆面越发常见,成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妆容。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的执失奉节墓壁画虽然着色草率,但也一一为仕女、舞女在两鬓太阳穴前用大红色绘出一道斜红,额上眉心也点以红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