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古代儿童很嗨皮

时间:2021-06-01 12:00:23 | 来源:山西日报

童年时光,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最快乐最难忘的。现代社会物质生活非常丰富,儿童有了太多新奇的玩具和专为儿童设置的游乐场所。其实,古代的儿童一点也不逊色,没有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的干扰,甚至乐趣更多。据《论语》中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在当时,上巳节是极受人们欢迎的,其主题是游春。而在庆祝节日的人群中,最开心的莫过于“童子”们,他们踏青、玩水、野炊、捕蝴蝶、放风筝……把这个节日过得欢快,不亦乐乎。《晋书·殷浩传》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殷浩小时候与桓温齐名,二人谁也不服气,时常暗中互相争强斗胜。桓温曾经问殷浩“你我相比,如何?”殷浩回道说:“我与你交往周旋并非一日了,如果让我在你我之间选择的话,我宁愿做我自己。”桓温以豪杰自许,经常轻视殷浩,殷浩丝毫不惧怕桓温。到殷浩被罢官废为平民后,春风得意的桓温对别人说:“时吾与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浩辄取之,故当出我下也”。意思是说,小时候,我与殷浩共骑竹马,我抛弃离开,殷浩就上前捡取,因此殷浩不及我。可见,骑竹马在当时很受欢迎。汉晋之后的文献资料,还可见大量与跳绳相关的记载。如唐代李百药《北齐书·后主纪》有云:“游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且唱曰:‘高末’。”有一幅辽代的墓葬壁画,表现的是儿童跳绳的场景,出自辽代的张匡正墓。图中左右两个儿童弓身曲腿,正在用力摇荡长绳,中间的儿童则并足屈膝、奋力跃起,生怕不小心被绳子绊倒。而跳绳古称“透索”“跳索”“跳百索”等,直至清末以来才被称作“跳绳”。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蒿……当然,最活跃的、最开心的还是孩子们,他们胸前挂着一大串香甜的糯米粽子,后背背个用红布制成的形似鸡心,内装茶叶、米、雄黄、艾香等物的小袋子,胳膊上系着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或绒线结或丝络的“长命缕”,一群一伙儿地聚在河边斗草戏、放纸船,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河中心大人们赛着的龙舟。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的布老虎也是端午时节大人送给儿童的玩具之一,有驱病避灾的含义。“兔儿爷”是清朝时中秋节的儿童玩具。“兔儿爷”用泥巴塑成,造型多为兔头人身,头戴金盔,有的还插着令旗,骑着鹿、狮子、老虎等,十分威武。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颌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池上》一诗中,就反映出了孩童的另一面:“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只好划动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却留下了一道清清楚楚的水路,从而暴露了自己的行踪。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偷莲”小孩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秋庭婴戏图》为宋代苏汉臣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描绘了秋天时节两姐弟于庭院中游戏玩乐的温馨场面。画面的主角是两小孩,一穿白衣,一着红衫,正聚精会神地拨弄着圆凳上的枣磨,似乎早已忘记自己身处静美的秋庭。“推枣磨”是以枣子和牙签组合的平衡游戏,需取鲜枣三枚、细竹篾一根,将一颗比较大的枣子削去上半部的果肉,露出枣核尖,下边插上三根牙签作为磨台,另外各取两颗大小相当的枣子插在竹片的两端,完成后把竹条放到磨台的枣核尖上平衡,用手指推玩转动,形似二人推磨,故而得名。据台北故宫李霖灿考证,这种游戏在民国时期还流行于北方地区。中国早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类似陀螺的玩具,名字叫做“千千”。它是一种长约三公分的针形物体,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撑着旋转,比赛时谁转得最久就为赢家。竹蜻蜓是中国古老的玩具。它用竹片削成,形状像螺旋桨,中间插一根竹竿,用力一搓竹竿,叶片就会飞起来,从远处看仿佛一只蜻蜓。笔者小时候也没少玩竹蜻蜓。古代儿童还有许多可以发出声响的玩具,主要有陶哨、泥哨、拨浪鼓、小锣鼓、手推响车等,所以说古代儿童玩具很多,玩得也很嗨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