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老农信”崔国安:一家三代农信人的接力传承

时间:2021-04-24 11:03:04 | 来源: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 近日,由陵川县农村信用联社制作的视频《信火相传》在山西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寻访“老农信”典型事迹展示宣传活动中荣获三等奖。该视频以崔国安为主人公,讲述了一家三代农信人在“太行之巅”传承农信精神、接续农信事业的真实故事。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代又一代农信人的“背包精神”,激励着新一代农信人用一腔热血继续书写属于农村金融的传奇,实现“服务三农”的终生夙愿。

故事的主人公、第二代农信人崔国安今年61岁了,是县农村信用联社的一名退休职工。1980年5月,他子承父业,接过了父亲第一代老农信人的担子,循着父亲的足迹,驰而不息为三农。而今,崔国安的儿子崔伟伟又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神圣的接力棒。这样,老崔家一家三代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农信人“不忘初心、匠心筑梦”的精神。

镜头拉回到上世纪,1980年,朝气蓬勃的崔国安来到了冶头信用社所辖的浙水村信用站。那时候的办公室在村生产队两间狭小的屋子里,一张木桌、一条凳子、一架算盘、几册账本、几个挎包便是信用社的全部家当。困难可想而知,没有交通工具,他背着挎包走东村,串西村,入股、放贷、收息,走遍了冶头几十个村,经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1982年,他调到了冶头信用社,信用社才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办公楼。20岁出头的崔国安,懵懂中从老前辈的手里接过了活期卡片账、定期底卡、算盘和存款箱子。他跟在老前辈的身边,认真学习,逐渐对各项业务熟练了起来,先后担任出纳和会计的工作。当时,冶头信用社总共存款才7万多元。存款是立社之本,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崔国安开始了他的“揽储之路”。崔国安说:信用社存款少,我很焦心这个事。离信用社五六里路的赵镇岭村有个煤管站,每天的现金流比较大。于是我主动上门做工作找到煤管站的负责人,向他宣传把钱存在信用社的优势,最终煤管站那边同意将钱存到信用社。我每天上下午都要背着背包步行五六里路,去煤管站收存款。碰上个下雨下雪天,土路变得泥泞不堪,经常满身是泥……”

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崔国安业务水平不断精进,成长为信用社的精英骨干,也成了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的“专家”。由于踏实肯干,1989年崔国安担任了冶头信用社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冶头信用社业务经营一路发展壮大。2001年,崔国安调离冶头信用社时,存款已经达到600万元。到2020年,冶头信用社各项存款已经突破亿元大关。

现在的冶头信用社,两层办公大楼拔地而起,营业厅分有业务区、等候区、休息区、自助机具区,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流程银行系统等应运而生,还有最新款的点钞机具,安全又可靠。看到今天农信社翻天覆地的变化,崔国安老人喜上心头,百感交集。

2007年,49岁的崔国安也从老前辈口中的“小崔”变成了“老崔”,并调回县农村信用联社,任第二党支部书记。2019年,“老崔”光荣退休。儿子崔伟伟也继承父亲衣钵,又一个“小崔”开始沿着父辈的路继续奔走在农信社服务“三农”的伟大事业之中。

寒暑轮替,草木荣枯,时光见证不朽。崔国安同志的人生之路,是一名老农信人默默耕耘、不懈奋斗的奋斗之路。是一代代农信人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成就了农信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发展。他们离农村最近、与农民最亲、为农民服务最好,不断继承和发扬先辈艰苦奋斗的“背包精神”,推动着农信社日渐繁荣,也定义着农村经济的广阔未来。(张拥军 杨潮 中秋)

[编辑:彭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