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春秋青铜重器吴王夫差鉴

时间:2021-10-29 08:00:24 | 来源:山西日报

20211029_a40073b5f3cd2e01f2f6e9493a6e8578.jpg

山西博物院藏吴王夫差鉴

山西博物院藏有一件珍贵的吴国青铜重器吴王夫差鉴。吴国青铜器在山西多有出土,比如清同治年间,在山西代州(今代县)蒙王村出土的吴王夫差鉴、原平峙峪出土的吴王光剑、万荣庙前村出土的王子于戈、榆社出土的吴王姑发剑等,这些吴国青铜器既是晋吴交流的物质见证,又具有很高的工艺和历史价值。吴王夫差鉴,铸造于春秋时代,高38.5厘米,口径62.7厘米,有对称的兽耳衔环,鉴的颈部饰横鳞纹,腹部饰蟠螭纹和垂叶纹,器内壁有铭文三行13字:“攻吴王夫差择其吉金自作御鉴”。从铭文可知,这件青铜重器为夫差御造之物,工艺精美,弥足珍贵,是吴国古代青铜铸造的重要科技物证。20世纪80年代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文管会在太原南郊金胜村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M251春秋大墓引人注目,墓主系春秋末年晋国执政卿赵鞅(赵简子),被称为赵卿墓。赵卿墓的考古发掘是山西考古的重大发现,是迄今为止所见春秋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高级贵族墓葬。赵卿墓共出土文物3421件,青铜器、玉器、金器、陶、木、骨、角、蚌、贝器俱全,其中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全,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和生活用品皆有,且多为精品。1994年,在距离M251春秋大墓东边百十米的坡下又发现一批东周墓,其中4座为青铜器墓,墓主或许是赵简子的族人或陪臣,4座墓出土的数百件青铜器中绝大多数未修复。在这批青铜器中,M673号墓发现的几件有铭文的吴国青铜器中就有吴王夫差鉴,共出土2件,其中1件残损,未修复。除却太原金胜村M673号墓出土的吴王夫差鉴之外,在国内其他地方还出土了4件吴王夫差鉴。在清朝同治年间,山西代县蒙王村的夏屋山出土了1件吴王夫差鉴,高40厘米,口径70.6厘米,铸有13字铭文:“攻吴王夫差择其吉金自作御鉴”,但其去向不明,有的说已流失海外,目前仅在北京图书馆存有它的拓片。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3件吴王夫差鉴,1件现藏国家博物馆,高44.8厘米,口径76.5厘米。另外2件现藏上海博物馆,高45厘米,口径73厘米,而且鉴面上还有衔环兽耳与伏虎。故宫博物院从河南收购的青铜吴王夫差鉴残片上面也有类似的铭文内容,这些青铜鉴应该是吴国宫廷重器,或是以外交礼物或者战利品的形式流亡到其他诸侯国的。目前国内发现的6件吴王夫差鉴上,都有相同的13字铭文:“攻吴王夫差择其吉金自作御鉴”,只是铭文行数有2行与3行之别。从造型上看,6件吴王夫差鉴可分两种模式,太原出土的2件为一种模式,主要特征是双兽耳衔环,纹饰为春秋中晚期盛行的单层平雕蟠螭纹、重环纹和垂叶纹;另外4件吴王夫差鉴为另一种模式,即4耳中有2耳为兽首衔双环,另2耳为虎形耳,鉴身纹饰为春秋晚期新兴的复层浮雕羽状纹和垂叶纹,后4件吴王夫差鉴虽然为同一模式,但尺寸和纹饰细部略有差别。值得注意的是代州(山西代县)出土吴王夫差鉴仅有2耳,但通过对比研究,再结合代州出土吴王夫差鉴腹部的焊痕,有关专家研究推测它似乎原应有一对虎形耳,或为后来脱落,或为当时没有焊上也未可知。总之,从造型和纹饰看,代州出土吴王夫差鉴与河南辉县出土吴王夫差鉴应为同一模式,只是它们在尺寸和纹饰细节上略有差异。在铭文格式上,太原出土的吴王夫差鉴与代州出土的吴王夫差鉴如出一辙,即3行13字铭文,左读;辉县出土吴王夫差鉴则为2行13字铭文,右读。虽然如此,6件青铜鉴的铭文内容和字体却完全相同,说明这些青铜鉴出自同时期的同一作坊,只是相同的铭文用在不同造型的器物上而已。夫差(约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吴氏,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前495年~前473年),吴王阖闾之子。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国国都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迫使越国屈服。此后,吴国又于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前482年,于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吴国开始与晋国争霸。越王勾践不忘会稽之耻,使国力逐渐恢复,趁吴王夫差举全国之力赴黄池之会时,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吴王夫差与晋国争霸成功,夺得霸主地位后匆匆赶回。前473年,越国再次兴兵,吴国被灭,吴王夫差自刎,时年55岁。太原出土的吴王夫差鉴,乃吴王御造御用之鉴,应是作为外交礼物流落晋地的,它是吴晋交流的重要物证。关于吴晋交流许多文献都有记载。如《左传·成公七年》即载,晋国(景公)曾派遣巫臣出使吴国,并带战车一队,教吴人学射法、御法、战车阵法,巫臣还命儿子作了吴国的行人,从此晋吴开始互通往来。《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晋将嫁女于吴,齐侯使析归父媵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吴子使屈狐庸聘于晋。”《史记·晋世家》载:“晋平公十四年,吴延陵季子使聘于晋。”《左传·哀公十三年》载:“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史记·晋世家》载:“晋定公三十年,与吴王夫差黄池之会盟,互争盟主。”如此频繁的交往,也正是“晋之意不过谓用吴可以制楚”(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的政治目的。从这些文献记载,可见春秋时期晋吴间关系之密切。鉴,古代器物名,盛水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用途有三:一是盛水照面,当作镜子;二是盛冰,用作冰鉴;三是休浴洗澡,“休浴”指的是古代官吏休暇时沐浴。古代文献关于“鉴”多有记载,如《说文》金部载:“鉴,大盆也。”《周礼·天官·凌人》郑玄注:“鉴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宋·苏轼《元佑三年端午帖子词·皇太后阁》之三写道:“常祭,地祗、配位各用冰鉴一。今亲祀,盛暑,请增正配及从祀位冰鉴四十一”(另见《宋史·礼志三》)。等等。山西博物院藏吴王夫差鉴,作为夫差的御用之物,是春秋时期“鉴”的经典器型,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人文信息,纹饰精美,铸造精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精品,研究价值极高。

胡春良 文/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