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从吴王山地名看晋城冶炼文化

时间:2021-05-07 08:00:13 | 来源:山西日报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晋城地区有着历史悠久的冶炼文化,其中尤以冶铁为盛,而丰富的煤炭和铁矿储量则为冶炼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在晋城地区早已有“女娲炼石补天”与冶炼相关的传说,这也从某种方面印证了晋城地区冶炼起源年代之早。《山海经》中有“虎尾之山,其阴多铁”的记载,此处所说“虎尾之山”,就位于今泽州县的大阳镇。这至少说明在春秋时期,晋城地区就开始有了铁矿开采的历史记载。到金、元、明、清时代,晋城地区冶铁行业则愈发蓬勃。在晋城民间就流传有“九头十八匠”的说法,即有九个以“头”命名,十八个以“匠”命名的村庄。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晋城地区冶炼行业的发达。17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晋城地区考察时重点关注了南村镇和大阳镇,并且留下了关于当时煤炭开采和冶铁行业十分珍贵的文字记录。而南村镇的不少村庄,诸如牛匠、裴圪塔等村都属吴王山一带。这些村庄居民在古时都大多以冶铁为生。如今的晋城市区西封、吴王山公园一带,在百年之前的冶铁行业兴旺发达,从吴王山的一些地名也可看出该地与冶炼行业密切的关系,以及由此体现出的晋城地区独特的冶炼文化。吴王山这个地名,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上是指今吴王山森林公园一带,即包括吴王山、宝山、籽留山、凤凰岭等诸多山脉在内的区域。狭义上则是专指吴王山公园内某一相对独立的山丘的名字。本文所指的吴王山即是从广义上为人们所广泛认可的地名。沿凤台西街一路向西,进入吴王山公园内就能看到一座叫“宝山禅寺”的寺院,寺院所处的山丘就是宝山。宝山之所以称为宝山,就与当地繁荣的冶铁行业和文化密切相关。清雍正《泽州府志·山川》记载“宝山,县西南五里,即碧落之支,有宝山寺,下有冶家河,以铸,山得名。”清楚地说明宝山正是因“铸”而得名。而晋城地区最早的地方志、明万历《泽州志》对宝山有更为清晰的介绍:“宝山,城西南五里,山产铁矿并炭,故名。有宝山寺、冶家河,熔铁成器。”明言,宝山的“宝”,即是指山下所埋藏的“铁矿并炭”。煤炭素有“乌金”之誉,而铁矿为金属一类,还能带来巨大的收益,称此山为“宝山”自然名副其实。清雍正年间编纂的《泽州府志·营建志》“寺观”一节当中记载道:“宝山寺,在城西南五里,唐建。”在清乾隆《凤台县志》第十二卷当中则记载:“宝山寺,在城西南五里,唐建,碑碣无可考。”而实际上,原先在宝山寺附近的庞圪塔玉皇庙就存有五代时期后汉天福五年所立的“继光和尚石幢”和宋代元符元年所制的“三宝和尚经幢”。由此可见,《泽州府志》当中对宝山寺建寺时间的判断,应当是准确的。在尚未有新证据出现之前,还当以此时间为准。宝山寺建造年份在唐代,说明此山在唐代就叫作“宝山”。故此说,宝山一带在唐代或者至少在五代时期就应该有比较兴盛的冶炼行业,而曾经流经宝山一旁的冶家河则更加旁证了这个判断。虽然冶家河因为煤矿开采的原因早已断流,但冶家河的“冶”字,以及地方志当中“熔铁成器”的文字都证明了此地铁器铸造的繁荣,以至于冶铁这种行业文化与地方文化融为一体,进入到地名当中。吴王山横亘在如今城区和素有“铸造之乡”的南村镇的交界,它虽然将南村镇和城区割裂开来,但也为环吴王山一带村庄的群众从事冶炼行业提供了十足的便利。吴王山、宝山、凤凰岭一带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冶铁行业的产生提供了前提。牛匠村位于吴王山南麓,晋城地区素来有“九头十八匠”之说。且不谓“牛匠”村名当中的“匠”是否得名于“头匠制度”的“匠”,也不谓这一村名是否与冶炼行业有关,牛匠村中有很多人从事冶炼行业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吴王山一带可以确定与煤矿有关的村庄名字当中,位于吴王山东北西环路和红星街交叉口的“窑坡”也为一例。《山西省晋城县地名录》对窑坡村名有如下介绍:“窑坡,地处丘陵,在县城西南2公里,因位于岭坡,过去开有煤窑,故名。”也就是说,窑坡的确是因煤窑而形成的村落。当然,也可以看出晋城地区那时煤炭行业的兴盛。煤炭和冶铁难分彼此,冶铁行业兴盛的地方,总是需要有相当产量的煤炭。在吴王山东麓的吴家沟村、叶家河村一带久已流传着“七大件,十三店”的俗语,其中的“件”和“店”,指的就是冶铁的炉子和从事售卖的店铺。也就是说,古时仅在这两个村子里能称得上名号的就有20家从事与冶炼行业相关的店铺,现在仍然能被人们记住的店铺还有“永顺祺”“泰顺和”“一心齐”等铺号。据1948年《晋城细铁碎货调查》记载,20世纪初,吴王山一带的吴沟(吴家沟)、十字(叶家河)、裴圪塔、鸦河、牛匠等村庄大都经营铁器成品,也逐渐在此区域内形成铁货集散地。而上述几个村庄的铁炉,主要以锅货炉为主,而这些店铺所经营的产品,也大多以锅货为主。民间信仰具有朴素性、功用性,即谓一种信仰能够在某地流行开来,一定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晋城地区广泛分布的李卫公庙、汤帝庙就与当地农业生产有关,因为当地百姓相信,供奉李卫公和汤帝,可以调节当地的降水情况。同样,当地从事冶铁行业的民众也有自己信奉的神灵。吴王山东麓、吴家沟村西建有老君庙,庙中主供的太上老君即为冶铁行业的神灵。该庙始建于明天启六年,庙中勒石于清康熙五十三年的《重建大殿碑记》即记载道:“自修(老君庙)之后,两村康宁,财源茂盛,风调雨顺”。此处所讲的“财源茂盛”,即指与冶铁行业有关的各行各业的财源茂盛。其时,正与冶铁行业兴盛的时间吻合。叶家河村的祖师庙所供奉的祖师,牛匠村的静乐宫,都是以道教偶像为崇拜对象。凡此种种,都充分地反映了当地民众早已把生产生活融入到了民间信仰当中。地名展示一个城市的特色,不同的地名反映当地不同的风貌、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乡土人情,以冶炼文化享誉的晋城吴王山地名亦如此。

吴凯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