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娱乐 >

古城古堡,历岁月风霜渐露靓丽模样

时间:2021-10-26 12:00:36 | 来源:山西日报

20211026_593abe5fdfc632fe25dfb0193f30d463.jpg

20211026_962fd8e32ab1fe4bf8691014815b82f2.jpg

千年的边塞历史给右玉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古城古堡作为长城的一部分,向世人展示着一幅边塞重镇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右玉县境内城堡集中和完整地体现了我国古长城文化的古城堡建筑文化,是全国古堡、烽堠最多的县份之一,被中国民间协会誉为“中国古堡之乡”,堡堡相连,烽台相望,环环紧扣,像一把把“连环锁”。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军堡17座,民堡78座,全县近300个村庄三分之一以上现存或存在过古堡,保存较好的现在仍有14座,其中杀虎堡、铁山堡、云石堡、平集堡、破虎堡、残虎堡最为著名。了不起的长城波澜壮阔的过往位于右玉县北部的右卫古城,是当地古城古堡中最为重要的一处,曾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是一个浓缩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有引领中华文化数百年风骚的“右卫文化”。右卫城,北距杀虎口10公里,古称“善无”,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虽遭战火与风雨洗礼,但大部分保留完好。10月12日,山西晚报全媒体宣介团一行走进右卫城,城墙上众多的敌台、垛口等建筑依旧完好,仿佛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卫是明时一种军事编制。经历了秦汉以后数个朝代,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汉代善无故城遗址上再次筑城,历时17年,又于万历三年砖包,才形成了右卫城。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此地撤卫而设为右玉县,归朔平府,府治设在右玉。民国时废县留府,归雁门道。据古籍记载,右卫城周长9里,宽3丈5尺。城设四门,东为和门,南为永宁门,西为武定门,北为镇朔门。整座古城以巍峨壮观的鼓楼为中心,分别向东南西北延伸,形成一座极具特色的方形古城。作为古代的军事重镇,特别是作为明代的九边之一的大同边卫,右卫城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历经无数战争,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发生在明晚期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的一次攻防战。那场战争中,守城明军在左右无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坚守右卫城长达8个月的,这在中国战争史上实属少见。走进右卫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规制宏大的城门,虎踞龙盘,城门上“永宁”匾额,格外醒目。如今的右卫古城已不是当年的军事要塞,城门修葺一新,城墙边的残垣断壁,新旧对比鲜明,在清冷的深秋里更令人感到苍凉萧杀。历经战火的锤炼,记录历史的兴衰,这座古城依旧静静矗立,向世人展示着边塞的壮美风光。古城中的宝宁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康熙时期重修。殿内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建筑手法简单利落。宝宁寺的水陆画共计136幅,是研究服饰、戏剧、社会经济重要的证据。右卫古城北门外还有一口甜水井,清澈见底,甘甜爽口。穿行古城街巷中,刚刚从地里挖回来的土豆、当地特产的胡麻油、热气腾腾新出锅的豆腐……处处都是生活的气息,即便历经千年,即便沧海桑田,这里,依然是家园,这里,依然拥有活着的历史。文艺浪漫的现在右卫古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民俗研究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正因如此,这座古城如今成了一座艺术之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右卫古城从一个人口外迁、经济衰落的偏远小镇,逐渐蜕变为全国闻名的写生基地和艺术小镇。近年来,右玉县对古城东西城门和瓮城及明清街道进行了复古式修缮。2009年,右卫镇入选山西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2012年,以展示右玉大美风光,并为游人和艺术家提供服务便利的玉林书画院,吸引了国内大批文人墨客、诗人、画家、艺术院校学生前去创作写生,不仅提升了右玉的影响力,也带动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2016年,紧靠右卫镇十字街的右卫艺术粮仓,改造为艺术写生基地,既能举办展览,又能提供食宿,每年一拨又一拨的画家和学生来到这里,把右玉的壮美风光和精神内涵渲染成一幅幅画作。2018年,右卫镇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据介绍,依托写生打造产业,自2014年以来,右卫镇先后接待画家三千多人次,接待学生达八万人次,赢得了“南有平遥国际摄影节,北有右玉油画写生季”的美誉,成为宣传右玉、推广右玉的亮丽名片。10月11日傍晚,在右卫艺术粮仓的院子里,山西晚报记者见到了“山西长城卫士”张宏世,做了4年长城文保员的他,退休前曾在由于国营林场上班,工作任务就是植树造林,工作整整40年。“因为我喜欢研究右玉历史,喜欢长城文化,2010年退休后,想着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度过有意义的晚年,于是就开始走进长城,收集瓦当、陶罐、青铜器,还在几年前开了个人公众号宣传右玉,出了一本书叫《追寻右玉》……”今年71岁的张宏世,讲起自己和右玉长城的缘分滔滔不绝。右玉记录在册的古堡,张宏世已经走过了44座,未来的日子里,他还要继续走下去、而生活在右卫古城中,与南来北往的画家、游客、学生们讲述古城的故事,讲述右玉长城的过去,也成了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发保护的未来右玉长城闻名遐迩,旅游资源集聚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右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辛泰介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旅游产业开发,县领导深入调研,详细了解文物保护利用、旅游产业开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及存在的困难问题,强调要在做好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完善配套设施,突出地域特色,尽快做大做强旅游品牌。按照规划,当地将通过建设杀虎口古文化游览区、明长城参观区、右卫老城观光区等地,努力在区域规划和景点建设上有突破,进而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同时,力求在完善机制体制上取得突破,通过招商引资、多元投入等方式,不断激发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当地围绕“西口风情”文化品牌,对境内长城古堡遗址进行了普查,修筑了沿长城旅游公路,建设了“西口文化博物馆”。特别是2017年4月设立了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成为山西省第一个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发展方向的省级示范区,示范区由杀虎口—右卫文化创意园、环县城生态产业园、苍头河湿地体验带“两园一带”三大功能区构成,其中杀虎口—右卫文化创意园突出长城风光、西口风情和文化创意等业态,深度融合文旅、文创、文艺的全新发展路径。2020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达到了4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了26.5亿元。他(们)眼中的长城守关人为长城注入灵魂气势雄伟蜿蜒起伏的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址。长城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长城是一个由墙体、镇城、卫城、屯堡、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程组成的巨型防御体系。它记录了中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撞交流融合,饱尝了历史浪潮的冲击和雨雪风霜的侵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勇敢、坚韧、智慧、精神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长城在当今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有人把它视为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石,中国长城学会要为长城做志,山西要以长城打造旅游文化品牌。“长城精神是什么?长城精神由何而来?”10月12日,王德功在右玉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他的观点:长城的精神就是由守卫它的人注入,而右玉长城的守护者正是麻家将。“长城之所以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墙体、古堡、烽火台是它的物质载体,这些物质载体的一砖一瓦,附着着当年修筑者的血汗、信念、信仰。今天遗留下来的残垣断壁也铭记着当年戍守者惨烈悲壮的故事。透过砖石可以看出内在,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也是有思想、有意识的。”王德功深情讲述着,在山西右玉就有这么一家人,被《明史》誉为“九边门阀”。《明史》记载:“麻贵宣力东西,勋阀可称。两家子弟多历要镇,是以时以李、麻并列。李,是指成守陈的李成梁一家。然列戟擁麾,世传将种……语曰:将门有将”。“九边门阀”“东李西麻”在明代,应当是独此一家,在长城九个边防重镇都有麻家将戍守,万里长城,麻家将的血迹、足迹无处不在,以万历年间的麻贵奉命抗倭援朝,他们的足迹远播异族他乡。麻家将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传承的忠勇仁义,升华为长城之魂。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镇守延绥的麻富,血战水坡寺后中风病故,年仅26岁。麻贵总镇宣大、延绥、宁夏,征哱拜、辽东讨后金,血战白云山。“万历三大征”两次亲征,提督水陆官军,拯援朝韩,三路迎敌,血战蔚山,一生擒斩敌虏五千六百余。享年七十九岁,诰封特进光禄大夫、右都督,先后5次受到皇帝的诰封。万历二十年(1583年)麻贵的长子麻承诏在宁夏平哱拜的战斗中献身,年仅25岁。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麻贵的三儿子麻承宗,战死辽东沙岭,御赐谥号“烈愍”。麻富的儿子麻承恩,先后任镇守昌平、宣府、延缓,大同四镇总兵官。麻锦的儿子麻承勋,官至南京五都督府都督,史称“文武为宪”,他是麻家将中唯一一位没有驻守长城的武官。麻家将一门30多位将军总兵,历时100多年,分布在长城九边重镇的各镇,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教育子弟,重教守训,尚武崇文,仁义传家。在右卫城内,“父子元戎坊”“兄弟名帅坊”“忠义双全坊”“四代一品坊”“五代一品坊”,牌坊林立。万里长城,九边门阀,世上无双,世代传颂名垂青史。曾经,麻家将戍守万里长城的九边重镇。如今,麻家将的后裔遍及九州大地。他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忠勇仁义,也见证了民族的和谐融洽。“研究麻氏家族文化,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长城历史、理解长城文化、探寻长城精神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一个全新的切入点。”王德功说道。

山西晚报记者赵丽娜

人物简介王德功,曾任右玉县委宣传部长、右玉县政府副县长、右玉县政协主席,2002年退休。退休后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坚持不懈地奋战于发掘整理右玉文化、弘扬右玉精神中,被誉为塞上绿洲“不老松”,荣获“山西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西长城保护研究十佳个人”“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