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重读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一团燃烧着的火焰

时间:2021-05-07 08:00:12 | 来源:山西日报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只可惜我们只拥有有限的时间,无法抛下一切去旅行体验,读书给予了我们另一个途径,用阅读扩展我们的视野,无论是我们双脚无法到达的远方,还是已经发生过我们无法亲身经历的过去。读完杜鹏程创作的短篇小说《延安人》非常感慨,作品如此迅速地将我拉入其中,并随着故事中的任务,让我自如地穿行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两个时期,感受老黑一家在两个时期的生活和喜悲,已经读完仍然觉得意犹未尽。杜鹏程16岁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新中国成立前在西北野战军任新华社随军记者。作为一名随军记者,他与作战指挥员们生活在一起,记录下作战前线战士们的状态和故事。在1954年后,他又去了好几个大的铁路工地深入生活,兼任工程处和铁路局的领导职务,深入建设一线,体会工人们的成就和难处。文章中吕有怀的身份与杜鹏程的生活轨迹非常相似,在新中国成立前是西北野战军的一名连长,在新中国成立后奉命到铁路工地工程处担任党委书记。吕有怀不同时间的两个身份将老黑一家的前后两段生活连接了起来。老黑一家有3口人,老黑、老黑的老婆还有小黑子黑永良。在解放战争时期,老黑一家都是一支延安游击队的成员,黑永良是游击队的队长。吕有怀因为负伤,在西北野战军战略转移时,被交给游击队照顾,与老黑一家第一次重逢;新中国成立后,老黑一家在铁路工地工程处工作,老黑是材料处主任,黑永良是工程处处长,老黑老婆虽是职工家属但身兼数职,3个人都是这工地响当当的人物。吕有怀奉命来到了工程处,与老黑一家第二次重逢。吕有怀是老黑一家故事的见证者,也是老黑一家故事的记录者。他认真观察,连一处细节都不忍心忽略。在描述老黑形象时,“微微翘起的下巴上,长着毛蓬蓬的胡子,像是用火燎过似的又卷又黄。蓝制服上尽是油渍和铁锈,最惹人注意的是他穿的那双布鞋,足有二斤重。”一个忙里忙外顾不得照顾自己形象的老汉跃然纸上。面对工地上好多干部要材料的责难,老黑“稳俨俨地坐到一块石头上,把小旱烟锅噙在嘴里,吸着烟。他吸完一锅烟,那烟袋锅在鞋帮上磕一磕,又装起一锅烟,吱吱地吸着。还笑眯眯地时而斜着眼珠望着小旱烟锅,时而望着远处的工点。”这稳如泰山的姿势与老黑的外貌穿着形成强烈的反差,既能挨骂能吃苦,又能利嘴办外交,是个非常有能耐的材料处主任。在回忆起战争的描写时“老黑掏出一盒火柴。跑到东边擦一根火柴又连忙吹灭,跑到西边擦一根火柴又连忙吹灭。一根,一根,一直擦了十几根。敌人又射击起来了;不仅机枪在射击,而且六零炮弹也丢过来了!”为了掩护和拯救小黑子,老黑利用火柴故布疑阵,佯装大部队靠近吸引敌军火力,为营救小黑子争取最大的时间。老黑一家人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一团燃烧着的火焰。身为游击队中的一员,他们为完成任务将生死置之度外;身为建设者,他们又以饱满热情的姿态投入到祖国建设当中去。磨难作为塑造人性格的一部分,非常自然地融入作品创作过程中。吕有怀则以第三人的视角近距离观察老黑一家,客观全面地展现老黑一家的故事,更可以说吕有怀是杜鹏程在文章中的化身,这是他在铁路工地建设时期所亲身经历或观察到的故事。杜鹏程深入生活,大胆创作,小说中呈现出的是对当时生活最真实的描写,浓烈、犀利、不掺杂多余的修饰。文章体现的是杜鹏程自身在时代转换之下的过渡和反映。作为读者,通过文字感受了那个时代,甚幸。

刘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