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六十年代随刘开基下乡的故事

时间:2021-10-13 12:00:09 | 来源:山西日报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共晋中地委抽调20多名年轻干部分两批到西山工委工作。当时,我在榆次县石圪塔公社工作,被抽调到临县县委农工部工作。在此期间,遇上了时任山西省副省长刘开基同志到临县下乡蹲点,组织上安排我陪同。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由于临县属山区地带,交通很不便利,为此,县委后勤部门养着三头驴子专供领导下乡用。县委领导为方便他下乡,决定给刘副省长配备一头驴子和马夫,被他谢绝了。第二天一早,刘副省长带小王秘书和我出发了。走了会儿,刘副省长发现县委的马夫赶着驴子在后边跟着,他便停下来,等马夫赶着驴子走过来,就对马夫说:“不让你们来,怎么还是来了!”马夫一时脸红说:“领导让来的!”刘副省长听后便说:“小同志,你听我的,赶着驴子回去吧。”晚上,下乡视察回来后,对县委办公室主任说:“不要给我分配驴子和马夫了。”县委办公室主任说:“刘副省长,您也年纪不小了,咱临县是山区,路不好走,所以,县委决定给您安排的。”刘开基听后,沉思了一会儿,便说:“这样吧,驴子不用配了,你给我找个棍子当拐杖吧。”就这样,刘副省长下乡拄着拐杖在前边走,我和小王秘书在后边跟着,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的生产和百姓的生活情况。当年,临县大旱,滴雨不见,不能下种,粪堆也没撒开,基本上是绝收,旱情十分严重。老百姓吃的是野菜、树叶、草根……生活很苦。刚开始,国家给调来些救济粮;再后来,由于粮食紧张,调来的是豆饼、麦麸、油渣;最后,调来了些糠,由于糠存放的时间长了,结了块,倒也倒不出来。有的老乡患了浮肿病。那时,干部下乡都吃派饭,刘副省长和我们讲:“咱们到老百姓家吃派饭,老百姓吃什么,咱们就吃什么,和大家一样,和老百姓共度难关!”他再三说不能搞特殊,到老百姓家吃派饭,吃的也是野菜,糠窝头。有一次,临县县委机关食堂用报纸包了些炒面,让秘书带上,实际就是糠和少许粮食炒的面,让备用。我们下乡回来错过了饭点。回到县里,他让秘书打了点开水,坐在炕上,让秘书打开包炒面的报纸,对秘书和我说:“你们年轻,正在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点,我不怎么饿。”说着给我和秘书拨拉了很多,他仅留了一点儿,他边吃边说:“现在国家有困难,老百姓更苦,我们要和老百姓一样,同舟共济,不能搞特殊。”当年过春节不放假,刘副省长、秘书和我在临县过年,我们三人在县委机关食堂吃饭,午饭:三个馒头,两个窝头,一碗菜,内有胡萝卜、土豆、少许豆腐、粉条、极少的肉。刘副省长把两个馒头分给我们俩各一个,他坚持要让给我们,我和秘书没办法,只好要了一个馒头分开。当年,他和大家一样排队打饭吃。县里的干部看到,谁也不敢进小饭厅吃饭了。下乡时,县委领导怕老乡家被子不干净,就给刘副省长准备了小被子让秘书带上,结果被他制止了。我们一行三人在临县八堡村、白文村等地下乡。在白文村住了10余天,住在一个老乡家,当地公社、大队的干部听说副省长来了,考虑到乡下苦,就劝刘副省长回公社住宿,但刘副省长说:“在老乡家住很好,不能搞特殊化。老百姓能住,我为什么不能住,老百姓能吃,我为什么不能吃?”一席话让在场的干部很是感动!刘副省长在临县下乡视察工作,领导社员搞水土保持,将山坡改造成梯田,小块变大块,一些社员不理解,他就召集公社,大队干部开会。讲水土保持的好处,往往开到午夜,第二天,天一亮,他便起床到地里查看去了。如今,我也年近8旬,每每回忆起他在临县下乡时的往事,心里充满感动……

韩忠让口述 张宁静整理(临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