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浮沉人生的文学绝唱

时间:2021-09-28 12:00:55 | 来源:山西日报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个经得起时间的磨砺,值得人们不断去阅读、挖掘、探究的作家。他的人生经历,带着独特的个人生活背景和深深的时代烙印,书写着命运的跌宕起伏。他的作品,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丰富着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知人论世,方能入其文意。本文将从人生和作品两个方面来谈谈老舍,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进而理解他的作品。老舍印象:从小胡同走出的大作家我们大部分人认识老舍,是从他的作品开始的,无论是小说、戏剧、散文,老舍都有能让人脱口而出的名篇。如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离婚》《猫城记》,话剧《龙须沟》《茶馆》,散文《济南的冬天》《猫》等等一系列著名的篇章,烙印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记忆中,丰富着我们的阅读体验,源源不断地给我们的精神世界提供着养分。这位以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人缅怀的作家,由于特殊的家世与时代背景,从出生到去世经历了很多困厄。但是他一直没有被命运的泥沼所吞噬,而是在黑暗中扎根,向光明处一直奋力生长、生长,直至颓然倒地的一刻。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于北京小羊圈胡同里一个没落旗人家庭。在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就在与八国联军的战斗中身亡了,全家只能靠不识字的母亲给人缝补洗浆衣服艰难度日。在散文《我的母亲》一文中,老舍深情回忆了母亲勤劳善良的一生,及母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母亲出嫁很早,父亲去世后母亲白天洗衣晚上缝补,但是在忙碌困苦中也从来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小院儿永远是清清爽爽的,院里的花每年夏天都开得很繁盛。无论怎么窘,都会设法弄食物热情招待来家里的客人,并且一直包容着同他们一起生活的老舍的姑母等。“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在文中郑重地说。一方面,母亲日常行为的熏染,为老舍奠定了一个乐观良善的性格基础,这是老舍勇气与力量的来源,另一方面,家庭的困苦也让老舍体会到了底层人民生存的艰辛,这让老舍今后的创作,始终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不过,在这样贫寒的家庭,温饱尚成问题,怎么敢奢望求学呢?九岁时,一直因家贫交不起学费而未能上学的老舍,等来了贵人刘寿绵。这位因女儿和老舍前后天出生而对老舍有着深刻印象的富人的到来,为老舍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命运之门。刘寿绵不但资助了老舍上学,还带领老舍做了很多慈善工作,引导老舍如何把爱心落实为社会性行动。《宗月大师》一文里老舍详细描述了刘寿绵对他品行、思想养成上的影响,并且强调说:“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如果说母亲给老舍奠定了乐观良善的性格基础,而刘寿绵则代行了部分父亲的职责,给幼年丧父的老舍树立了一个正直仁爱的社会榜样。于是父丧家贫先天舛运的老舍,得以在这样的人生际遇里顺利成长并逐步担负起自己的人生使命,开始走向广阔的社会。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极大地震动了其时在一所小学任校长的老舍,“五四运动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文学语言”,“他叫我变成了作家”。老舍开始用一双新的眼睛观察社会,开始了新的思考。1922年,老舍受洗加入基督教。1924年,由教会推荐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讲师。在英国期间,他的薪酬很低,经常入不敷出。不过得益于这个时期的经历,老舍阅读了大量的英语原典著作,狄更斯、康拉德、陀思妥耶夫斯基、但丁、福楼拜等作家的作品,让老舍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学。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受外国文学影响最深的作家之一。也是在这个时期,经常与老舍切磋文艺、徜徉图书馆的多年好友许地山,热情鼓励老舍完成了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的创作,并将之推荐给了郑振铎,在《小说月报》连载发表。此后三年老舍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这标志着老舍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人的命运有其必然性,但在某些关键节点,不确定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的影响,有时足以左右一个人的人生方向。这些不确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一起,让人的一生展示出非常多的可能,也因而让每一个生命的未来都值得憧憬。回看老舍的一生,如果不是母亲、刘寿绵、许地山等几位关键人物,以及五四运动的影响、可贵的海外教学经历,老舍也许就不是后来能成为作家的老舍了。老舍的主观努力当然是决定性的因素,可是另一方面,等待破土而发的种子,没有适当的雨水与阳光的照耀,萌发新芽是何其艰难。1930年,老舍回国,经朋友介绍于次年与胡絜青结婚。两人到济南定居,过了几年安稳日子,并相继有了三个孩子。这期间,老舍进入了创作的丰收期,写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如《骆驼祥子》《文博士》《猫城记》《离婚》及大量的散文、随笔。1937年9月日本人入侵山东,不想当亡国奴的老舍在妻子的支持下只身离开山东,开始了流亡生活。直到六年之后,处理完老舍母亲丧事的胡絜青才带着三个孩子到重庆与老舍团聚。这几年的家国离散,让老舍深感和平的可贵,更加厌恶战争,痛恨敌国的入侵。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在老舍的诸多散文、小说中都有体现。1946年,老舍应邀赴美国讲学,在美国创作完成了《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回国,陆续创作了《方珍珠》《西望长安》《茶馆》《龙须沟》等话剧作品。随着一系列社会活动的增多,及特殊的政治局势影响,老舍后期作品越来越少,直至1966年8月24日含冤沉湖离世,结束了自己以文字创造的一生。老舍如果没有去世,诺贝尔文学奖也许就能早早属于中国人了。但是人世间的事情往往难以预料,忍受了很多苦难、一直坚强乐观的老舍,终于没有能挨过最后的残酷关口。造成老舍沉湖的种种缘由,现在也没有定论,甚至有些可能成了谜案无法追踪,但是老舍留给我们的文学财富,是永不泯灭的,并且终究历久弥香。老舍作品:满贮着智慧与良知的文字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语言艺术大师”“幽默大师”,一生创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700万至800万。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普通的市民生活,“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在散文这个领域,老舍并没有倾注太多的精力,但却不乏名篇佳构。他的散文篇幅并不算长,写作素材大都来源于普通生活里的“针头线脑,婚丧情私”。猫、麻雀、钢笔、花生等信手拈来,风俗习惯、育儿趣事、自然风光等也是随笔而至,看似漫不经心拉闲扯杂,但实则都是围绕中心准确落笔,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所以往往成就巧妙精彩的文章。《猫》一文,开头一句“猫的性格确实有些古怪”开宗明义,之后围绕“古怪”二字不急不慢地展开:它既老实贪玩,又恪守捉鼠职责;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若是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一声也不出;它什么都怕,但有时又挺勇猛……跟着如此生动的描述,猫的“古怪顽皮”便活灵活现在我们眼前了。再如《四位先生》,老舍不面面俱到四位先生如何如何,而是各抓住一个典型事物来写:吴组缃的宠物猪,马宗融的时间观念,姚蓬子的砚台,何容戒烟过程,每个人物着墨不多,却都个性十足,语言诙谐幽默,自然读后让人印象深刻。老舍散文好看耐看,认真观察生活、写作技巧高超当然是重要的前提,但更核心的原因,在于他发自内心地热爱生活与生命,又以写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方式,于是写作中融合着生活,也融合着自己的才华学养,故而一字一句都渗透着他个性的灵气与智慧的思考。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最为人称道的是朴实、幽默和京味儿。先来说朴实。不论散文、小说、话剧,老舍的写作,追求的是“俗而有力”。他是作家里最少使用难字的。他不板着面孔,也不摆架子,不掉书袋,不刻意雕饰,文字就是自然率真地从笔头流露出来,却有着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幽默可以说是老舍作品最突出的名片。有人这么对比评价老舍的幽默:“如果说金庸的幽默是‘阳性’的,给人光‘明’的体验,钱钟书的幽默是‘中性’的,很少触及人的心灵世界、内心情绪,那么,老舍的幽默则是‘阴性’的,严肃的、悲凉的、愤恨的,带着血与泪的,从而也就是真正打动人心的。然而,他的个性、气质,决定了他的温婉风格,即便想讽刺什么,那也是有条不紊、不动声色、力量内敛的,需要细细琢磨个中甘苦,方才品出来滋味。”其实认真阅读老舍的作品就会发现,老舍的幽默包含上述评论里的“阳性”“中性”“阴性”三个类型。《猫》《有了小孩之后》《文艺副产品》里轻松愉悦的幽默,与《银行》《善人》里批评嘲讽式的幽默就不同。而《离婚》《骆驼祥子》《猫城记》等作品的幽默,则是让人笑中含着泪,甚至带着痛了。老舍是中国作家里已经把幽默运用到出神入化境地的人。他在《谈幽默》一文中这样说:“一个幽默写家对于世事,如入异国观光,事事有趣。他指出世人的愚笨可怜,也指出那可爱的小古怪地点。世上最伟大的人,最有理想的人,也许正是最愚而可笑的人。”——老舍幽默的底色,基于对人类处境的深深同情。京味儿是老舍作品另一个重要的语言特征。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这北京城里的生活,京腔京韵的语言,老舍有着深情的眷恋,这眷恋转化成笔下充满京味儿的文字,绵绵不绝地流动着。当然,老舍不是简单地把北京话拿过来就用,而是经过了认真的修饰与加工。他说过:“白话本身不都是金子,得让我们把它炼成金子。”“我留神音调的美妙远过于修辞的选择。”老舍的文字,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北京话的内在美感,读起来更悦耳,更有音律上的起伏变化。他被称为运用北京话的一代宗师,实在是当之无愧的。老舍作品对国民性的探讨与批判,也值得我们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他的批判与鲁迅不同,如果说鲁迅的批判是投枪、匕首式的,是冷峻坚硬、字字见血的,老舍则是温厚而节制的,是讲求艺术审美的。而且老舍对人物国民性的展示,往往置于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的变迁之中,如《老张的哲学》《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都是如此。这样让读者在内容的引领下展开对人类生存困境及生命价值的反思与追问,感染力自然也就更强了。老舍的著作,是丰厚的,是深广的,是常读常新的。衷心希望读者朋友们到老舍广阔深邃的作品中去,孜孜挖掘、矻矻探究。不断从一个作家的文字中发掘出新的宝藏,作家也就永远活着,这,也才是我们珍惜老舍、纪念老舍最好的方式。

□路静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