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决战完胜在今朝 齐心协力奔小康

时间:2020-10-22 10:00:13 | 来源:山西日报

马金莲(中)和学员们一起交流家政服务技能。

俞贺楠(左)把鹅苗送到贫困群众手中。

常明昌(右二)在地头和群众一起分享香菇丰收的喜悦。

省扶贫办扶贫移民处一班人共同探讨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计划。

编者按

在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我省3名个人、1个单位受到表彰。其中马金莲获脱贫攻坚奋进奖、俞贺楠获脱贫攻坚贡献奖、常明昌获脱贫攻坚创新奖,省扶贫办扶贫移民处获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另外,马金莲、常明昌作为获奖代表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为我省赢得了荣誉。

用身边的榜样引领身边人,最具说服力。我省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甘于奉献倾情付出的情怀让人感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精神催人奋进。本报今日刊登获奖者和获奖单位脱贫攻坚的事迹,旨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成先进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省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坚定信心、合力攻坚,确保完成决战完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人创业托起众人梦想

奋进奖

吕梁市懿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金莲

马金莲的改变是从一场“吕梁山护工”先进事迹巡演报告会开始的。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50岁的大姐,一个月工资竟然8800元,当时我就想,别人能行我为什么不可以?”10月20日,参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的马金莲对记者说,“以前是听别人的报告,鼓起了我自主创业的信心,现在我要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大家,让更多的姐妹们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

马金莲今年35岁,原本是柳林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家里姊妹多,父母体弱多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作为长女的马金莲早早就辍学外出打工,婚后卖过服装、开过旅店,却因经营不善而亏本。2016年,她听说吕梁市开展“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吕梁山护工”的培训,随后被北京爱侬家政公司录取。

马金莲笑着说,刚开始她丈夫不同意她干护工这行,认为当护工是个伺候人的营生,干别的也能挣到钱,何必跑到外面去受苦。最终,在她的劝说下,丈夫不但支持她干护工这个职业,还积极报名参加了护工护理培训班,后来在北京好康家政公司工作,月收入达5000余元。

“家政服务业是朝阳产业、健康产业,符合咱们吕梁人的忠诚勤劳本分的性格特征,切合农村妇女的就业特点。”“吕梁山护工”就业指导组的韩思九有感而发,“现在,一个家政服务人员的年平均收入大概4万元左右。一位妇女就业,全家立马脱贫。”

在北京半年的工作实践中,马金莲渐渐认识到,要想带领更多的“吕梁山护工”实现就业,实现自己更大的梦想和人生价值,必须创办属于自己的家政公司。

2017年1月,她拿出家里人在北京务工收入的12.4万元,自己贷款5万元正式注册创办了自己的家政公司——吕梁市懿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达成长期合作协议,设立了“吕梁山护工”北京理工大学就业服务站,为“吕梁山护工”走进北京就业建立了服务平台。2018年4月份,马金莲几经辗转在山东省东营市对接了几家医院,首批顺利输送12名护工,将“吕梁山护工”品牌成功打入齐鲁大地。

2018年8月,她又在家乡柳林投资80余万元创办柳林县懿星职业培训学校。目前,累计培训各类学员2000余人,帮助1700余人就业,月薪平均在4000元以上,带动280余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从事家政职业,使我们这些长期居家的‘三转’婆姨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收入,更重要的是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也收获了一份获得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付出劳动得到了价值认可。”马金莲充满信心地说,“走出大山,实现梦想,我不仅自己要改变命运,还要带领更多的‘吕梁山护工’实现就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用心用情用力真帮扶

贡献奖

大同市天镇县赵家沟乡薛牛坊村第一书记 俞贺楠

在天镇县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故事:人社部派驻大同市天镇县薛牛坊村的第一书记俞贺楠,舍小家、为大家,“带着爹妈下乡扶贫”,用心用情用力帮扶。短短两年时间,薛牛坊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70.04%下降至0.47%,实现整村脱贫。

俞贺楠是人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2018年9月,主动请缨到山西省深度贫困县天镇县赵家沟乡薛牛坊村担任第一书记。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俞贺楠发现村里很多妇女都有手工缝衣的技能,他多次到北京、河北等地对接服装、毛绒玩具等加工企业,向人社部驻天镇扶贫工作队争取到15万元帮扶资金,在村里建立起了“人社扶贫车间”。通过严格的培训,车间吸纳村里有缝纫技能的20余位妇女就近就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全家脱贫”。

贫困户汪慧玉高兴地对记者说:“去年,我在扶贫车间打工3个多月挣了3600元,今年又在紫玉山庄服装厂加工服装,每天能挣到30多元。”

俞贺楠起早贪黑为脱贫事业奔波,体力透支严重。去年9月,在扶贫工作中,不慎摔倒扭伤脚踝,韧带断裂,当时不知情的他,仍然拄着拐杖继续工作,落下严重伤病,不得不进京手术治疗。手术不长时间,他牵挂村里的事情,坚持出院,拄着双拐回村,继续奋战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一线。

正在这时,他的母亲确诊为肺癌,父亲患有脑梗塞,生活不能自理,4岁的儿子需要妻子照顾,这给作为独生子的俞贺楠出了一道难题。但他的“解题方式”感天动地,直接带病重父母驻村,这样就可以做到孝老和帮扶“两不误”。

帮助群众调运脱毒种薯7500公斤,种植400亩;引进产蛋率高的鸡苗、鹅苗1960只;筹建了“人社扶贫车间”,为在村的20多位妇女培训缝纫机操作技能,加工服装和毛绒玩具等;建起300千瓦光伏电站,年收益49万元;筹建了“人社定点扶贫驿站”,注册了“薛牛坊紫玉山庄”商标;通过人社部劳科院定点采购、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群众推销农副产品75万元;完成危房改造135户322人……

驻村扶贫两年多,俞贺楠结合薛牛坊村特点、发挥人社部门特长、作出了人社扶贫工作的特色,重点围绕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在党建引领、扶贫车间、消费扶贫、扶志超市、产业扶贫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用薛牛坊村返乡创业青年、入党积极分子薛占军的话来说就是:“物质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丰富了,村容环境变美了,回村创业大有可为。”

科技撬动脱贫大产业

创新奖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常明昌

在我省的贫困地区活跃着一位食用菌专家,在全省40多个县区开展科技扶贫,选育优良品种300多个,在我省多地推广香菇、木耳、白灵菇、绣球菌、杏鲍菇、灵芝、猴头、北冬虫夏草等,实现经济效益36亿元以上。这位专家就是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省食用菌协会会长常明昌。

从1992年起,常明昌开始钻研食用菌栽培技术,近30年来,他先后发表论文216篇,培育了晋灵芝1号和晋猴头96号2个新品种;率领团队完成省食用菌产业相关技术标准19项;他主持完成的7项重大科技成果中,有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样的技术才充满活力。”常明昌一直在破解这道难题,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1999年,在贫困县安泽县蹲点扶贫,他发现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林地资源非常适合种植香菇。在常明昌的指导下,过去用来烧火的枝条、木屑、玉米芯、秸秆,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财源”。两年时间,安泽县增收4000多万元。常明昌就此开启了食用菌产业扶贫之路。

“人家一个占地4亩的工厂化生产车间,和我省占地120亩、60个大棚的产量和效益相当。”2000年,常明昌到福建考察食用菌现代化基地时十分震撼。他发现先进的技术能精准控制生长要素,摆脱传统食用菌栽培受到气候条件的束缚,能实现全年生产。

2002年,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常明昌筹资千万元,终于建成了我省第一个现代化食用菌工厂化车间。从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庭院技术模式,到农业产业化技术模式,再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从此我省食用菌产业从技术到规模都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广灵县曾是我省的深度贫困县,从2010年开始,常明昌受聘担任该县食用菌产业总顾问,县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食用菌生产从来没有断线,而且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现在食用菌年产量2万吨,带动5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户均年增收上万元,成为“中国食用菌优秀主产基地县”。

近30年来,常明昌和他的团队足迹遍及我省贫困地区,在吕梁、大同、临汾等7市大面积推广食用菌栽培,帮扶了200多家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帮助40多个贫困县的群众致富增收。

2020年他又担任了中阳县食用菌产业总顾问,在省委统战部的帮扶下,建成了年产1600多万袋的山西最大的现代化黑木耳产业基地,创立了黄土高原夏栽木耳新模式,并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木耳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小木耳、大产业”学习研讨会。

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己任。常明昌表示将一如既往,率领他的食用菌团队,用小蘑菇撑起大产业,在乡村振兴大业中再立新功!

攻坚克难啃下搬迁硬骨头

组织创新奖

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扶贫移民处

“感谢党,感谢政府,拿到产权大红本,这样俺们就住得更踏实了!”10月19日,手捧崭新的不动产权登记证书,现住临县晋泰小区的青凉寺乡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高乃全激动地说。省扶贫办扶贫移民处处长姜晓武介绍,眼下,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入拆除、复垦、颁证阶段,各项工作已取得决定性成就,走在全国前列。

山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省份。全省贫困村多、小、散,特别是深度贫困村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省扶贫办扶贫移民处创新办法思路,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国务院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3年通报表彰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省扶贫办三次在全国易地搬迁推进会上交流经验。

5年来,按照省总负责、市县抓落实的基本要求,领导小组找准工作定位,厘清工作思路,形成“顶层设计—政策解读—观摩交流—督导检查—问题整改—典型推动—总结收官”工作模式。省扶贫办扶贫移民处先后起草了《山西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度贫困自然村整体搬迁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37份,蹚出了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六环联动”闭环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山西路径。

聚焦深度贫困,破解7个难题,实施整村搬迁。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的问题。省扶贫办扶贫移民处的工作人员连续2个多月先后6次深入吕梁、忻州、大同3个整村搬迁任务最重的市,足迹踏遍天镇、保德等20个县260多个偏远山村,行程超过2万公里,倾心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紧盯7个问题寻找破解办法,最终使得问题得以破解。

突出精准方略,按照农户申请、民主评议、逐级公示、层层审核原则,逐村逐户逐人核准搬迁对象,破解了“人”的难题;突出统筹整合,把各部门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在一起,降低建设成本,缓解贫困群众搬迁压力,破解了“钱”的难题;突出权益保障,迁出村全面落实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光伏项目和土地复垦增减挂钩交易政策,破解了“地”的难题;突出住新拆旧,尊重群众意愿确定搬迁方式,逐户签订搬迁安置和旧房拆除双签协议,破解了“房”的难题;突出人进林退,将拆除土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复垦复绿,将迁出村原有林地确权到户,破解了“树”的难题;突出依法撤并,对搬迁村就近并、重新组、自然销,在安置区探索实行社区化管理,破解了“村”的难题;突出脱贫保障,确保搬迁后贫困户政策补贴保持不变、合法权益保持不变、社会保障保持不变、转移支付政策和渠道保持不变、享有的脱贫攻坚各项支持政策保持不变,破解了“稳”的难题。

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张玉宏说:“目前,我省已圆满完成易地搬迁36.2万贫困人口、11万同步搬迁人口和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整体搬迁任务,实现贫困群众‘安得广厦千万间’百年夙愿。”

本版策划:康梅芗

本版文图:李全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