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娱乐 >

刘胡兰纪念馆:中华女儿存正气怕死不当共产党

时间:2021-07-29 16:00:29 | 来源:山西日报

20210729_421e5924a703ff1b700b3994e19b10b7.jpg

20210729_ee07c10f192f2b611360f740feb05041.jpg

20210729_fcb12a8ca0c41793df9e619b19b0288f.jpg

1947年1月12日,年仅15岁的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铡刀,她毫不畏惧,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大无畏的崇高精神,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泽东主席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的英雄事迹,无论过了多少年,都永远被铭记。刘胡兰就义十周年后,在她的家乡山西省文水县建起了一座刘胡兰纪念馆,成为一个寄托哀思、缅怀烈士的重要场所。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刘胡兰纪念馆,走近刘胡兰。刘胡兰纪念馆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刘胡兰村(原名云周西村)村南,始建于1956年,1957年1月12日刘胡兰就义十周年时落成并对外开放(当时名为刘胡兰烈士陵园),1959年改称刘胡兰纪念馆。后经五次大的维修改建后形成现在的规模,总占地面积为79000余平方米。据该馆讲解员介绍,馆内可以参观的建筑主要有:毛泽东题词碑、刘胡兰史迹陈列馆、七烈士纪念厅、刘胡兰雕像、刘胡兰陵墓、就义处、被捕处、受审处等。走进纪念馆,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上面是毛泽东主席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史迹陈列馆内以时间为线索,分“风雨中成长”“烈火中永生”“永恒的精神”三大部分展陈,通过烈士遗物、绘画、雕塑、照片、文献资料、景观等,反映了刘胡兰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风雨中成长:革命的火种被点燃刘胡兰生活的年代,是中国人民处于内忧外患备受煎熬的年代。第一部分“风雨中成长”主要展示了刘胡兰的烽火童年。1932年10月8日,刘胡兰出生在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当时的中国多灾多难、满目疮痍,她的童年是在暴风雨中度过的。刘胡兰的父亲刘景谦,是一个勤劳朴实、安分守己的庄稼人,母亲王变卿体弱多病,生下妹妹刘爱兰后又染上重病,在刘胡兰7岁那年离开了人世,从此刘胡兰便由奶奶抚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1月,文水沦陷。不久,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来到文水,发动群众,帮助恢复建立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这时的刘胡兰对革命充满了向往和憧憬。后来,她又进入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云周西村办起的抗日小学,很快成长为一名少年战士,开始参加抗日活动。1942年,10岁的刘胡兰又担任了抗日儿童团团长。展厅内有多幅刘胡兰参加抗日活动的绘画作品。《散发传单》,讲述1941年秋,刘胡兰为八路军收藏文件、散发传单;《送干粮传情报》,讲述1941年秋,刘胡兰与石三槐等同志给活动在“青纱帐”里的八路军送干粮、传情报;《报信》,讲述1942年秋,敌人突袭云周西村,刘胡兰给开会的同志们报信,使他们安全转移;《掩护干部》,讲述1943年夏,刘胡兰和敌工站站长刘芳去信贤村侦查敌情,遇到情况时,刘胡兰机警地掩护干部脱险……此外,展厅内还有刘胡兰站岗放哨、张贴抗日标语的场景展示。“由于刘胡兰生前并没有留下照片,所以展厅内的刘胡兰事迹多是绘画展示,包括展览入口处的那幅画像,也是根据她的亲人和战友的描述而绘制的。”讲解员告诉记者。烈火中永生:怕死不当共产党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日,八路军解放了文水县城。不料蒋介石撕毁“双十”协议,9月9日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强占了文水县城。第二部分“烈火中永生”主要展示的是刘胡兰与文水人民投身解放战争的事迹。1945年10月,刘胡兰通过自己的争取,瞒着家人参加了妇女干部训练班的学习。回村后,刘胡兰担任了村妇救会秘书,她协助妇联干部,组织妇女上冬学、纺线织布、做军衣军鞋支援前线。战斗时,组织青年送水、送饭,救护、照顾伤病员并批驳某些村干部存在的和平麻痹思想。展厅中有一双鞋就是当年的军鞋,也叫牛鼻子鞋。这种结实耐穿的军鞋要求每双鞋重一斤,鞋底要一指厚,每只鞋底至少要纳五百个针码。军鞋的旁边,则是一把斧头。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两件物品,为什么会放到一起呢?原来它们之间还有一段故事。据讲解员介绍,有一次,云周西村接到了十天之内赶制两百双军鞋的任务,刘胡兰发动全村妇女赶制军鞋,但在最后验收的时候,地主婆段二寡妇交来的军鞋不符合要求,刘胡兰当场拒收。有农救会秘书石玺玉撑腰的段二寡妇却非要上交,为了当场揭穿段二寡妇丑恶嘴脸,刘胡兰拿起斧头剁开鞋底,露出了里面的草纸和烂棉花。第二天,刘胡兰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召开了全村妇女大会,批判了段二寡妇,段二寡妇在事实面前只好低头认错,并答应重新做符合标准的鞋。1946年6月,年仅14岁的刘胡兰被批准成为候补党员,待年满18岁时再转为正式党员。刘胡兰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我入党后,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坚决革命到底!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敌人面前不屈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展厅中也对刘胡兰入党宣誓的场景进行了再现。入党以后,刘胡兰就在云周西村参加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形势进一步恶化。刘胡兰接到转移通知,可是她却说:“我人熟地熟,年纪又小,不会引起注意,请上级把我留在平川坚持斗争。”从此,她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搜集敌情,传送情报,还配合武工队处死当时为敌人派粮、派款、递送情报的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这一行动沉重打击了敌人。国民党突袭了云周西村,在严刑拷打下,村农会秘书石玺玉叛变投敌,出卖了刘胡兰等同志。1947年1月12日拂晓,刘胡兰还没来得及动身转移,就被敌人抓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和利诱,刘胡兰厉声答道:“怕死不当共产党!”在村里的庙前广场上,她从容地走向铡刀,毅然躺在滴血的铡刀下。这一年,刘胡兰年仅15岁,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展厅内,有一处大型多媒体艺术景观“英雄就义”,再现了刘胡兰生命的最后一刻。永恒的精神:毛泽东为她两次题词刘胡兰牺牲后,她的英雄事迹在边区和解放区迅速传扬开来。1947年2月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同时报道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消息。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同年春天,转战陕北途中的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高度评价了刘胡兰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后来,1947年的题词因战争原因遗失,我们现在看到的题词是1957年1月9日毛泽东主席为刘胡兰就义十周年在北京重新题写的。”讲解员说。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和牺牲精神,受到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除了毛泽东主席外,邓小平、江泽民也先后为刘胡兰题词,弘扬刘胡兰烈士精神。1962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北京特意为英雄题词:“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1994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太原考察时接见了刘胡兰的小妹刘芳兰,为英雄题词“发扬胡兰精神,献身四化大业”。刘胡兰烈士就义七十多年来,中国人民怀着对英雄的崇敬心情,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宣扬和缅怀刘胡兰精神。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了讴歌英烈,创作出了一大批形式不同的文艺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有各类书籍百余种、各类戏剧五六十部,还有着大量的诗词和书画作品,刘胡兰的精神得到广泛的传扬。展厅内陈列有以刘胡兰事迹为创作题材的书籍,以及各类戏剧、影视的剧照等。在英雄事迹精神的感召下,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以实际行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刘胡兰的活动。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以“刘胡兰”名字命名的先进集体遍及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刘胡兰的英雄事迹也传播到了国外。自1951年以来,有11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前来参观瞻仰。英雄已去,精神永存,七十多年来,刘胡兰精神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馆长推荐在刘胡兰史迹陈列馆中,一张张宝贵的历史照片、一本本真实的文献资料、一件件刘胡兰用过的物品,记录了刘胡兰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接下来,刘胡兰纪念馆馆长任应福为大家精选了几件该馆的重点文物进行介绍。鸡蛋篮子1946年秋东庄的一次战斗中,我军十二团三营三连连长王本固身负重伤,秘密转送到云周西村疗伤。刘胡兰用自己平时拾麦穗攒下的钱买了鸡蛋,并以全村人的名义送给伤员。伤员在精心照顾下,恢复健康,重返前线。当时送鸡蛋的篮子,一直保存到了现在。指环、手绢、万金油盒这三件物品是刘胡兰被抓捕前交给妈妈的物品。1947年1月12日早,来不及转移的刘胡兰为了不连累乡亲们,毅然向庙前广场走去。即将被抓时,刘胡兰轻轻地脱下指环,掏出手绢和一个万金油盒,把身上仅有的三件东西交给了妈妈留作最后的纪念。杀害刘胡兰的铡刀1947年1月12日,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敌人先将我地下交通员石三槐,民兵石六儿、张年成,干部家属石世辉、刘树山、陈树荣六名同志用乱棍打昏之后,拖到铡刀下一个个杀害了。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遗体,继续威胁刘胡兰。面对敌人的暴行,刘胡兰毫无畏惧,她以一句“我咋个死法”宣告了敌人阴谋的彻底失败。她理了理两鬓的头发,整了整衣襟,踏着烈士的鲜血,跨过战友的遗体向铡刀走去。刘胡兰壮烈牺牲时年仅15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