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 >

两个博士的机器人梦

时间:2020-11-09 16:00:33 | 来源:山西日报

李振(右)、全思博与巡检机器人合影

从航站楼的A点到B点,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对于机器人来讲,执行起来却比马路上的无人驾驶汽车更加困难。“没有隔离的车道,预判周围来往行人行进的线路以及可能的动作……这些都是机器人在这种复杂环境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全思博介绍。今年,80后博士全思博与李振在疫情期间做出了一个“出格”的举措,跳出原有的“舒适圈”,带领团队一起创业。“希望在两到三年内,公司能够有正向的收益。”李振说,公司的长远目标则是突破更多核心技术,让机器人可以为更多场景带来真正的价值。

在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李振和全思博带领着研发团队刚刚迁到这里,办公室内的各种机器人略显凌乱地摆放在一侧。而团队的技术人员则忙碌着对机器人进行着调试。今年2月份,李振作为创始人成立了广州哨马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而后他又邀请了同门师兄全思博一同加入创业。

两位博士“强强联合”

在前不久结束的2020年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博士博士后创新赛决赛上,李振和全思博带着自己的机器人项目亮相,并获得了优胜奖。

今年32岁的李振两年前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在一家企业的事业部负责研发工作。由于公司业务调整以及年初疫情波及,李振及所在部门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不甘心自己和团队的成果付之东流,最后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曾经事业部的研发班底为基础,拉起了一个12人的团队,开始了创业征程。

没过多久,李振在研发上就遇到了一个技术问题,这时他想到了在学校做博后研究工作的同门师兄全思博,在一来二去的技术讨论中,两人一拍即合,李振成功说服师兄出站后加入自己的队伍。

谈到自己的经历和创业选择,全思博介绍,大学毕业后的他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并赴美深造。“原本是理科专业,但后来发现比起抽象的理科理论研究,我更喜欢也更适合从事看得见、摸得着的工科行业。”全思博毅然退学并转向了彼时刚刚兴起的机器视觉领域。工作几年后,面对这个国内新兴而又充满机遇的行业,他第一次萌生了创业的想法,继而申请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技术创业与创新硕士专业进行相关知识储备。然而全思博毕业后,创业时机却并未成熟,机缘巧合下他与后来的博士生导师有项目上的合作,在工作中时常会有技术性的问题请教,便又辞职再次回到了学校。

“视觉+机器人”大有可为

全思博和李振在学校时都是围绕“视觉”+“机器人”开展研究,彼此又有着“互补”的技术特点。那“视觉”+“机器人”最终能够做些什么?李振曾经工作过的公司里的安防监控系统给了他们启示。

尽管创业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利用此前积累的资源以及与合伙人共同的开拓,团队已经完成了多个项目的机器人研发工作。

李振告诉记者,以复杂场景下人员和物品的清点统计需求为例,机器人通过人脸和物品识别技术,就可以在行进过程中实时判别人员和物品状态,完成曾经繁复的人工统计工作,而结果也可以直接传送到云端的记录系统,节省了许多人力和物力。“在10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内,机器人三分钟内就可以完成一次清点工作。”

“机器人还可以流动测温。”李振介绍:“在疫情期间,根据要求,机器人还加入了红外感知功能,在进行清点的同时,还能够实时对体温进行测量,保证了在第一时间发现体温异常的人员。”

此外,如能自主开关机柜门的智慧运营巡检机器人,运维部门能够实时掌握设备状态及时发现故障,结合5G和AR等技术后,还可以利用机器人对故障设备进行远程物理操作。

而在未来如何能够通过低成本的技术方案,完成机器人在复杂动态大场景下的语义识别、定位导航和智能避障,是公司当前的重点研究方向。“如今在机场局部区域试用的一个机器人,完成两点之间自主移动,实际上就是对于这一目标打下的基础。”全思博介绍,当机器人在商场、交通枢纽等环境复杂的超大动态场景下能够理解环境,与人类有机和谐相处,智能地完成导航和避障后,再面对办公室和家庭等环境时,就是相对简单的事情了。

“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用高成本方案部分实现类似目标,可是由于成本和复杂度,在类似场景下很难实用化落地应用。” 全思博告诉记者,目前团队正在进行技术原型的虚拟仿真测试,未来有希望应用到实际项目当中。

从技术出发再回到技术

“从技术到项目,再到产品和服务,最后再回归到技术上,形成一个闭环。”全思博向记者介绍了创业理念,他们并不想只做技术的提供方,而是想进入到市场中接受市场考验。而通过积累的共性技术,结合市场和用户需求,形成各有侧重的产品和服务,乃至孵化出相应的子公司。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技术的薄弱环节和难点,再反过来推动技术的提升。

谈起创业感受,全思博说:“做一个纯粹的研发人员与领导一个创业公司还是有很大不同,在高校或者是公司研发部门时,市场、资金等通常都是不用过多考虑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和解决技术问题。而作为一个创业者,要考虑的事情太多,每一个决策都决定着公司的未来存亡,往往就是‘一念之差’。尽管现在大家都在贴钱创业,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公司能够自我造血,得到市场认可,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实现最初的目标。”

而旁边的李振则用了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创业感觉,“更有干劲了。”

创新创业也要“沉下去”

像李振和全思博这样的创业青年,能够有机器人未来发展的技术研究,也有能够让企业活下去的“落地项目”,这得到了前去考察的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秘书长肖飞的认可。他告诉记者,其实不乏有一些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想法总有些“飘忽”,始终落不到实处,这种创业公司大多也多以失败告终。

“有情怀,有梦想,是创业公司能够成长的基础,而能落地,看实际,则是创业公司能够存活下去的条件。”肖飞说,李振和全思博在实现机器人梦想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要“吃饭”的问题,想法挺切合实际的,也是非常有机会成功的。

肖飞表示,创业的年轻人要能够多“沉下去”一点,切实地去解决让企业活下去的问题,如果连这个生存条件都没有办法满足,很难说再去追求梦想了。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原标题:两个博士的机器人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