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 >

“只要大伙能过好,我辛苦点不算啥”!人民日报今天报道了她

时间:2020-11-02 18:02:22 | 来源:人民日报 山西广播电视台

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人口不多,地不连片。这里有位不平凡的女性,全国卫生系统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一项项荣誉见证着她的奋斗与努力。

她的体重只有80斤左右,却肩挑几副担子:乡村医生、妇联干部、农村代课教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不同身份融于一身,她都能干得好。她曾说:“只要大伙能过好,我辛苦点不算啥。”

她就是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峪口乡段家湾村村委会主任刘桂珍。她40多年默默奉献,用瘦小的肩膀扛起责任的重担,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当起乡村医生,看病随叫随到

深秋时节,远山脊梁清晰,近水澄澈奔腾。出代县县城一路向东,汽车向太行山深处驶去。过了峪口乡,沿滹沱河穿行山谷10多里,就到了段家湾村。

大山深处,秋冬温度很低。政府实施乡村提升工程,家家户户新装的保温门窗,暖了民心。

入户道路平整了,比之前凹凸不平的石头路好走多了,村口安装了健身设施,还新修了村委会办公场所。

3年后再见到刘桂珍,记者发现她人更瘦了,白头发多了,但为民办事的热情依旧。

村卫生室新添的设备,让刘桂珍笑得很开心。她一会儿介绍理疗仪、吸痰器,一会儿演示紫外线消毒灯、雾化器,说这都是公益机构和爱心企业捐赠的,还分了一些给乡镇卫生院。

刘桂珍说:“过去出诊,给老人们看病,最发愁的就是没有吸痰器,眼瞅着老人们呼吸困难,甭提多着急了。那时就想,有个吸痰器该多好啊,现在终于有了!”

刘桂珍原本有一个美好的大学梦,她是当时全村唯一上过高中的女性,有机会走出大山,过上乡亲们口中的好日子。

但她父亲却不这么想:“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只能挨着,得了大病得跑到几十公里外去看。现在国家给咱村培养乡村医生,你有文化,你不去谁去?”

就这样,刘桂珍的人生轨迹变了。1978年,参加了县里的培训后,她回村当起了乡村医生,在大山深处守护乡亲们的健康。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找,她随叫随到,大年三十也不例外。

出诊到最远的讲堂村,来回得走12公里路。有时晚上去,第二天一早才能回来。村路人烟稀少,白天都少有人走,夜里更是安静。临近的偏桥村虽然不到两公里,但路上爬坡过沟,很难走。

刘桂珍心里装着乡亲,乡村医生这条路,她默默坚守了40多年:“医生就是给人看病的,只要能为病人解除痛苦,付出多大辛苦都值得。”

刘桂珍在填写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新华社记者 詹 彦摄

为学生临时代课,自此代了29年

刘桂珍每次挑起担子都是临危受命,不是为了村里的老人病有所医,就是为了娃娃们有学上,或是村里防洪防火得有个跑腿管事的。

开始当代课教师是1988年。村小学开学两个月了,也等不来个正式老师,15个小学生眼看着上不了课。村里找到刘桂珍:“你就暂时给学生们代代课,等分配来新的老师再说。”

谁知道这一代课,就代了29年。2017年下半年,村小学合并到乡镇中心校,刘桂珍才卸下了乡村教师的担子。

按理说少副担子,应该能喘口气了吧,但刘桂珍反倒更忙了。“一天跑个不停、电话接个不停。”忙碌的刘桂珍,让大姐从青海过来帮忙料理家事,大姐每天晚上才能跟她说上几句话。

这几年易地扶贫搬迁,段家湾村的武强、讲堂、偏桥等6个自然村共85口人全部搬出大山。虽说新地方都有组织提供帮助,可老街坊们习惯了刘桂珍,开证明、办医保、人口普查、看病等,事事找、事事问、事事离不了她。刘桂珍也乐此不疲,哪里需要往哪里跑。

有人问她,58岁的人了,为啥让自己这么累?

刘桂珍说,她忘不了乡亲们的好。有个大娘,每天骑车经过她家,都对她说,“路上大车多,慢些走”;老父亲下葬,搬迁进城的20多位乡亲都来送别;卖苗木起树的时候,认识不认识的都来帮忙……

种树修桥铺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段家湾村地处两山夹一河的峡谷地带,过去遇到山洪暴发,老百姓石头加土木结构的房子,不是被洪水冲出深坑,就是被山上的石头砸断房梁。

每逢雨季,刘桂珍晚上根本不敢睡觉,常常打一把伞,在村前公路边察看汛情。雨一直下,她就蹲在雨地里守着。

现在,县水利部门沿河修起了大坝,再也不用担心发洪水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修坝的时候河堤垫高了好几米,老百姓过河种田成了难题。性子一贯柔软的刘桂珍在修桥的事上很坚决,找人想办法打了水泥墩,又买回来报废的重卡车厢,打算再铺上钢板,造一座简易桥。

她指着河对岸的农田对记者说,那一片绿油油的苗圃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两年的油松苗子,1亩地能卖5万元,这是大伙脱贫致富的希望。”

从最初刘桂珍带头种下的三分河滩地,到如今120亩苗木、4000亩沙棘,段家湾村光景越来越好。刘桂珍开始当村支书是1996年,那一年段家湾村人均纯收入是1200元;到2019年达到8000元,有17户进县城住上了楼房,13户有了小轿车,还有25位70岁以上老人在村里实现老有所养。

来源:人民日报

图文制作:山西广电融媒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