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 >

千秋丝路一茧抽成

时间:2020-08-28 12:00:16 | 来源:山西日报

嫘祖,是华夏文明的奠基人,也是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的正妃。她开创了植桑养蚕、缫丝织锦;她肇造了衣饰文明之先河,继而演变成华夏民族的嫘祖文化,可谓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嫘祖,著称“蚕丝鼻祖”“先蚕娘娘”“华夏圣母”“蚕祖”“蚕神”。嫘祖故里,在山西省夏县西阴。中条山西面有一片桑林,桑林里坐落着一个村庄,每当太阳出山,整个村庄都被茂密的桑林遮掩,绿树成荫,遮天蔽日,人们因此惯称村庄为“西荫”,年久演变成西阴。西阴,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端头根基,一说嫘祖养蚕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源头,也说西阴文化是孕育丝绸之路的滥觞之地。

嫘祖精桑蚕之道得“圣心”

上古时期,黄帝在运城盐池附近打败蚩尤,统一万邦,奠定华夏立国之根,被拥戴为部落首领。一日,黄帝携常伯等人到西陵(西阴)访贤问道,恰遇贤女嫘祖正在桑园里采桑叶。看见嫘祖衣着轻柔绚丽,光彩熠熠,如同仙女下凡一般,黄帝肃然起敬,心想她会否就是常闻的那位植桑养蚕、缫丝织锦的姑娘呢?常伯看出黄帝的心思,上前询问,嫘祖大大方方地讲解了植桑养蚕、抽丝织锦的过程。黄帝闻听,深感此女非同一般,想收为己用,让她传授技艺于天下,以利国民。黄帝吩咐常伯道明自己的身份,请嫘祖随己还都传艺,嫘祖欣然应允。在朝堂上,黄帝召集文武百官请嫘祖传授技艺,嫘祖却一言不发。常伯询问何故,嫘祖说:“朝堂上都是九州诸侯和宫廷官员,我只是个农村女子,授艺名分不当。”常伯恍然大悟,言于黄帝:“您今年30岁,该封妃子了,嫘祖条件虽好,却是个乡村女子。”黄帝闻言道:“我选妃子,从未有贫贱富贵之说。”常伯明白黄帝的心思,把嫘祖育桑养蚕的事迹当堂讲述给百官,并提议封嫘祖为黄帝正妃,百官齐声赞同。如此,嫘祖始倾心传授养蚕织锦的生产经验,日渐普及天下。日久,黄帝欲与嫘祖成亲,嫘祖看重平等互爱的夫妻关系,提出约法成婚,黄帝当即答应。择日,在都城鸳鸯台上举行八拜成婚(拜天、地、日、月、山、河、祖先、夫妻)盟誓之约,娶嫘祖为妻。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皇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皇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帝王世纪·第一·自开天至三皇》载:“皇帝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嫘祖。”意谓皇帝娶了4个妻子,生有25个儿子,原配是西陵氏女,名嫘祖。《世本·帝王世本·皇帝》载:“皇帝娶于西陵之女,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皇帝娶西陵之女为妃,名嫘祖。”

嫘祖淑德尔雅被尊“蚕神”

黄帝劳心朝政、耕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等事务,衣冠事务则交于嫘祖。嫘祖淑德尔雅,母仪天下,她和黄帝的三个手下作了具体分工:胡巢负责做冕(帽子);伯余负责做衣服;于则负责做履(鞋);嫘祖负责提供原料。她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皮毛进行加工。人类从此告别了树叶蔽体、兽皮御寒、茹毛饮血的原始落后衣着,跨进了锦衣绣服,丝帛锦绢,文明进步的新时代。嫘祖由此被尊为开辟鸿蒙、告别蛮荒、福祉万民、功高日月的丝绸发明家。其功,泽被华夏,惠及全球,深受当世与后人的尊崇和爱戴。为此,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夏县西阴村都会举办传统的纪念嫘祖庙会,历朝历代,盛况空前,经久不衰。《汉旧仪》载:“春桑生而皇后亲秉于苑中,蚕室养蚕,千簿以上,祠以中牢羊冢,今蚕神曰苑寙夫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时,改祀皇帝。北周时,又改祀黄帝元妃西陵氏。以后历代皆以西陵氏为蚕神,中国民间蚕农也奉祀之。赵蕤为唐代诗人李白的老师,其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载:“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皇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嫘祖由人文共祖被朝廷祀为“先蚕”,民间祀为“蚕神”。北宋建隆元年疏文称嫘祖:教民养蚕制丝,无须树叶蔽体;令地产桑育蚁,遂教人力回天。脱渔猎以事农耕,制衣裳而兴教化。德配皇帝,辅成怀柔统一之功;恩重元孔,垂教以农立国之本。几千年来,芸芸众生,悉赖生存,数千万泱泱民众,咸归德化。功高共日月同辉,英灵与天地共寿。刘恕《资治通鉴外纪》载:“西陵氏劝蚕嫁,亲蚕始于此。”“西陵氏之女嫘祖,为皇帝元妃,治丝养蚕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半颗蚕茧力证嫘祖养蚕史实

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曾将丝织品作为外交礼品,开辟了“丝绸之路”。当年,中西方在丝绸之路上交易的上等锦缎上都印有“西荫”二字,“西荫”毋庸置疑就是我国最早出口丝绸商品的著名商标!外国认识中国,从认识丝绸开始,因而最早称中国为“赛里斯”,即丝绸之国。1926年年初,时任中国考古学会会长梁启超向清华大学古人类研究所李济建议,有机会到山西南部根祖文化价值极高的尧舜禹的都城遗址进行考古。李济早有到此寻访有关大夏王朝遗迹的想法,当下决定去运城盐池、舜帝陵、夏县禹王都城、夏后氏陵墓区进行考古调查。1926年2月5日,农历小年出发,2月7日到太原,15日到绵山,25日到临汾,3月6日到翼城,11日到新绛,17日到运城,16日到安邑,19日到舜帝陵,22日进入夏县。李济的《西阴村史前的遗址的发掘》载:“西阴村的史前遗址,是1926年3月24日我和地质调查所的袁复礼先生在寻访夏代陵墓的途中发现的……当我们穿过西阴村后,突然间一大块到处都是史前陶片的场所出现在眼前。第一个看到它的是袁先生。”随着西阴史前遗址的发现,西阴成为中国和世界关注的焦点。1926年10月,李济率领一支考古队进驻夏县西阴村,西阴这个曾经寂寂无闻的小村子,即将拉开华夏丝绸源头文化篇章的序幕,也即将解开丝绸之路起点的密码。从当年10月15日挖掘第一锹土始,到发掘结束整整两个月,开挖了8个探方,出土了丰富的陶、石、骨器等新石器时代文物标本70余箱。在挖掘过程中,从一堆残陶片和泥土中发现的一颗花生壳似的黑褐色物体,引起了现场考古专家的关注。这是一颗被割掉一半的丝质茧壳,茧壳长约1.36cm,茧幅1.04cm,此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皇帝妻子植桑养蚕的史实。经过鉴定,排除人为和自然因素,半颗蚕茧标本确系史前家养蚕类,从而把我国养蚕的历史上溯到近五千年以前。1949年,这半颗蚕茧标本,随着故宫博物院其他珍贵文物一起运往台湾。在李济《西阴村史前遗存》载:“我们最有趣的发现是一个半割的,丝似的,半个茧壳。用显微镜观察,这茧壳已经腐坏了一半,但是仍旧发光,那割的部分是极平直。清华学校生物学教授刘崇乐先生替我看过好几次,他说他虽不敢断定这是蚕茧,然而也没有找出不是蚕茧的证据。与那西阴村所养的蚕茧比较,它比那最小的还要小一点。这茧埋藏的位置差不多在坑的底下,它不会是后来的侵入,因为那一方的土色没有受扰的痕迹,也不会是野虫偶尔吐的,因为它是经过人工割裂。……西阴村的彩陶文化遗址里,我个人曾经发掘出来半个人工割下来的蚕茧,1928年,我把它带到华盛顿去检查过,证明这是家蚕的老祖先。蚕丝文化是中国发明及发展的东西,这是一件坚定不移的事实。……根据本地的传说,这一带的丝织业是很古老的。”这篇报告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世界轰动,西阴随之名扬世界。1968年,日本学者布朗顺目曾依照西阴发掘的半个蚕茧壳照片,按图样用丝线进行过仿制复原,测得该茧长1.25cm,茧宽0.71cm,茧壳割去的部分占全茧的17%。半颗蚕茧标本的发现,证明嫘祖养蚕不只是美丽的传说,而且是史实。还证明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从此拉开序幕,并证明西阴就是西陵氏族的聚居地,也是生养、孕育嫘祖的故里。如果把20世纪20年代在夏县西阴仰韶文化出土的半颗人工割裂的蚕茧,与20世纪70年代在夏县东下冯遗址及汾水下游涑水流域的同类遗址发现的茧形窑穴以及《诗经》中所反映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解析,会更加清楚地说明,早在夏代以前,晋南地区已开始人工养蚕是可信的,同时作为我国北方人工养蚕的最早起源地也是较为可信的。从而再次为西阴遗址所出土的半颗蚕茧标本属家蚕之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果说嫘祖从西阴抽出一缕神丝为端点,那么半颗蚕茧标本则为千秋丝路一茧抽成的历史端头提供了有案可稽的证据。

董明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