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 >

泽州废弃旧桥下挖出清代石碑

时间:2019-12-27 11:03:26 | 来源:山西晚报

“村东面原来有条河,‘破四旧’时建立一座桥。修桥用的砖材石料,许多都是拆除村西面的一座庙的,庙里当时的石碑都建桥用了!”在泽州县巴公镇北郜村,93岁老支书的一句话,让紫金寺住持释昌隆忙活开了。

经过近一个月的挖掘清理,在村东废弃的石桥遗址处,发现了数通清早中期石碑,让这座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的许多流传有了历史实物证据。

老支书的回忆

北郜村位于泽州县巴公镇北部,与高平市相邻。

村子的西北方向有座山,当地人称“紫金山”。在半山腰,有座青砖舍利塔,塔的对面,有座名为“紫金寺”的庙宇。

今年4月,僧人释昌隆前来寺院主持,寺院的香火日趋旺盛,附近周边乡村的信众经常来寺院拜佛烧香。

经与村民攀谈,释昌隆得知,这座寺院是在村里牛麦堆老人带动下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重新修建的。2007年,69岁的牛麦堆因病去世。

“经过了解,这座庙原来是‘楚王庙’,是在遗址上重修后才改称‘紫金寺’的。”到了村里后,释昌隆经常向村里人,尤其是年长者打听寺院的前世今生。他清楚地记得,刚到寺院时,寺内供奉有尊无头石像,问村里人,说这尊石像是“楚王像”。

“楚王”是谁?无人能说清楚。在随后的修缮中,释昌隆为“楚王像”重新塑像,将无头石像塑在金身之中,重新供奉在正殿之内。

11月间,93岁的老支书牛根孩与村里人聊起与紫金寺有关的话题时,无意间说道,上世纪50年代,当时“破四旧”,村里就将紫金寺拆除了,拆下来的青砖运到村东的一条小河边,在河上修起来一座砖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释昌隆听牛根孩说,当时从庙里拆除运到村东修桥的还有好多石碑,这些石碑作为桥的基础石料,被放在河床的最底部。一听有庙宇的碑刻,释昌隆欣喜万分:“如果能找到当时的碑刻,就能了解这座庙宇的历史。”

11月30日,在村里的支持下,释昌隆找来挖掘机、推土机,冒着严寒,开始在村东低洼的河滩中,寻找早已废弃多年的那座砖桥。

碑刻重见天日

12月2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北郜村紫金寺。舍利塔下,摆放着许多青石质碑刻及砂石质石牌楼条石。

废弃的砖桥在村东,距位于村西北的紫金寺约3公里,与大安堡相邻。由于砖桥地处村子的最低洼地,抄近道的话只能步行前往现场。

在挖掘现场,挖掘出的各种形制的青砖堆放在一边。村委会主任牛红亮说,这可能就是当年拆除庙宇遗留的青砖,后运到此处作为修建桥梁时使用。

因有积水,被埋在桥下的石碑无从看到,开挖掘机的师傅只是根据牛根孩事先的指点,将挖掘铲深入泥水中探找。

去掉一通石碑上的泥土,碑首刻“垂名后世”,周围有四爪龙形图案,石碑右侧露出“石神岭楚王庙重修碑记”字样,又将石碑竖行左侧泥土清理掉,“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六月”字样清晰可见。显然,这通石碑与已发现的功德碑为同时期所立。

现场还发现两块残碑,为清光绪年间之物,从文字内容、雕刻字体来看,显然为同一通石碑。这通石碑是此前使用过的一通功德碑,尽管碑面经过打磨,但新刻碑文却并未将原有文字完全遮盖,还可依稀辨认出当年捐赠银两信众的名字。

这通“北浩村补修紫荆山石碑”中写道:“紫荆山为北浩村命脉之区,望之蔚然深秀林壑尤美……曰楚王庙,唐高宗孙,出封……创修不知何年……”

由此可见,紫金寺原名“楚王庙”并非传说,而村民嘴里所说的“紫金山”,也很可能是“紫荆山”,而北郜村原名为“北浩村”也不为虚。

尽管“石神岭楚王庙重修碑记”石碑已断为数截,但碑文多清晰可见。经过现场简单清理,石碑上的文字大致得以分辨:“楚王者,唐泽王也,讳璆,为高宗之孙许王素节十二子,初封泽后,降郢国公,官宗正乡,进褒信王,薨,赠江陵大都督故庙……东南里许为王府城,唐亡,浩姓居之,改称浩城。浩本郜姓,系出周代郜子汉董卓时……进士浩天泽其裔也……计自开元甲子逮今嘉庆丙子千九十有三年。”

再仔细辨认,“长孙无忌”“太平公主”“汉阳王张文贞”“中宗复位”“张九龄”“义珣”“初诬先泽王”“武后”“萧淑妃”“玉真公主”“龙池颂”“花萼楼”“景龙三年”“代白者张,时在府一仓曹参军耳,乃上书,以闻王父龙门遇害,王兄琪瑛瑁琬瓒瑒瑗琛,唐臣并诛,馀兄琳瓘及弟钦古皆幼……”等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在碑文中多次出现,其中“石像”出现的次数较为频繁。

碑文讲述唐朝宫廷争斗

翻阅晋城史料书籍,鲜见有关“泽王”的文字记载。但从发现的三通石碑碑文相关内容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不难发现,北郜村的“楚王庙”与发生在距今千年的唐朝宫廷腥风血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碑上的文字记载,与当年留下的史料多有吻合。

通过网络查阅史料,历史上的泽王有6位,首封泽王李上金(618年-690年)为唐高宗李治三子,其弟许王李素节(母萧淑妃)、孝敬皇帝李弘、章怀太子李贤、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其妹为太平公主。李上金之子李义珣为二世泽王,之后的四代泽王分别为李潓为、李润、李溶、李彦回。

提起李上金、李义珣父子,经历颇为坎坷。虽贵为皇子,李上金因母亲是宫人杨氏,不受武后喜欢,找了一个罪名削去了官位与封邑。唐载初元年(690年),有人诬告李上金、李素节谋反。被召回洛阳的李上金,得知弟弟李素节被杀后,“畏罪”而死。之后,他的七个儿子被流放到显州(今山西孝义、汾阳、洪洞一带),其中义珍、义玫、义璋、义环、义瑾、义璲均死于当地,仅剩李义珣侥幸存活。唐中宗李显复位后,为李上金恢复名誉,并封李义珣为嗣泽王。

然而,被封泽王的李义珣并不顺利。因觊觎其爵位和封户,李素节之子李瓘、李璆指使他人控告李义珣非李上金之子,为假冒袭封。不辨真伪的唐中宗又将李义珣流放到岭外(现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李璆承袭李上金的后嗣并封其为嗣泽王。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玉真公主向其兄唐玄宗证明,李义珣的确是李上金之子。唐玄宗将李义珣复立为嗣泽王,被削去爵位的李璆被贬为郢国公。

谁是“楚王”?

“楚王者,唐泽王也,讳璆。”从“石神岭楚王庙重修碑记”碑文记载来看,似乎可以断定,曾经受封嗣泽王的李璆就是楚王。

可是泽王为何成了“楚王”?

查阅史料,唐代受封楚王者并非无中生有。唐高祖李渊有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还有被追封卫王李元霸、楚王李智云共五子。

被追封为楚王的李智云,早年因父亲李渊反隋被杀,又被称为楚哀王。后来,李世民将其子李宽过继给李智云,但李宽英年早逝。李世民登基后,又将侄子李灵龟过继给李智云。李宽、李灵龟先后继承李智云的爵位,算是传承二代楚王。之后,李灵龟之子李福、之孙李承况只受封“楚公”,并无楚王之封。

那么,在北郜村发现石碑所提到的楚王庙祭祀的“楚王”,真是李璆?

史料中的李璆之父李素节聪明好学,据说6岁时能日诵古诗赋500余首,因而深得其父唐高宗宠爱。常年不能朝见高宗,为表达思念之情,李素节写了一本书《忠孝论》。武后得知后,结果导致李素节引来杀身之祸。他的13个孩子中,9人被杀,仅剩下年幼的李璆等四子存活。

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并派人将李璆兄弟接回长安。

李素节活下来的4个孩子中,李璆最聪明好学。现有史料记载也能佐证他的聪慧。唐玄宗修兴庆宫,让大才子张九龄写篇歌颂其功德的文章。不料,张九龄将写下的1800字散文《龙池圣德颂》呈上后,上下皆不满意。众人一致推举李璆重写,并将这篇《龙池皇德颂》刻在新修的“花萼楼”上。

让人疑惑的是,有如此大才的李璆,不知为何要与其兄李瓘同谋指使他人控告李义珣假冒袭封,并承袭为嗣泽王,对同族皇亲下狠手,给后人留下了不光彩的一段历史。

12月24日,主持释昌隆给山西晚报记者打来电话,说最近将石碑表面清理后,请人把“石神岭楚王庙重修碑记”拓了下来。

拓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碑文由“原任大同府儒学训导甲寅科举人巴原师周官谨撰,莒右古西浩村处士张熙书丹牛上雨谨选”。从碑文中可以得知:正殿神位中央供奉的石像是泽王,左为其弟巴国公李钦古,右是汉阳王文贞公张柬之。而楚王庙则是当年跟随李璆到此的李姓本家族人以及紫荆山岭下泽王封地上的居民共同建造的。释昌隆说,由此看来,楚王庙是一座家庙而非神庙。

在撰写碑文的师周官眼里,李璆是“贤王也”。不过,从李璆被夺去泽王之后,还屡屡“封公、拜卿、进王、赠都督”来看,他是“知忠于君、孝于亲、敬于师、友于兄弟,未有不恩及封户者”的贤人,而庙内能由弟弟李钦古、老臣张柬之左右陪伴,所以“封户之所由建庙也”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挖掘,现场还发现已断为三截的清雍正五年“皇清岁进士×年牛公之墓”墓碑。“砖桥之下估计还有埋有其他石碑。由于上冻,只能等到明年开春再进行挖掘。”释昌隆说:“随着石碑碑文重见天日,紫金寺的历史已经清晰,将来应当恢复原有‘楚王庙’的名称,使这段历史能够传承下去。”

《石神岭楚王庙重修碑记》不仅揭开了一段唐代历史上与晋城有关的宗室残酷宫斗秘史,从“东南里许为王府城”的记载来看,楚王庙东南应该是唐代泽王府旧址。而从李璆争夺泽王的封号来看,在历史上,古称泽州的晋城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李璆被封泽王,为何在“泽”的封地修建“楚王庙”?有人推测认为,李璆被剥夺泽王后,降为“郢国公”。历史上的“郢”,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虽然李璆被降为“公”,但因其才学人品皆佳,被崇敬他的人称为“楚王”,“楚王庙”由此诞生。(李吉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