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七夕”催热晋城“浪漫经济”

时间:2020-08-26 14:00:08 | 来源:太行日报·晚报版

约饭、送鲜花、看电影……

市区一家花店内前来购买鲜花的市民络绎不绝。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昨天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七夕,又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崇。昨天,记者探访市区商场、花店、电影院等场所看到,在七夕佳节的带动下,我市“浪漫经济”热度颇高,商家也是抢抓“甜蜜商机”,开启线上线下疯狂促销,迎合大众消费需要。

市场鲜花价格“水涨船高”

七夕到,鲜花俏。鲜花是表达爱意必不可少的浪漫元素之一,鲜花为情人节增添了芬芳和浪漫。昨天,记者走访了建设路上多家鲜花店发现,今年的鲜花市场“不一般”。

记者走访发现,今年的花价创历史新高。原因在于,我市市面上大部分的鲜花来自于云南省昆明市。今年夏天昆明降水较多,许多花被雨水淹掉。鲜花供不应求,导致市面上的鲜花价格“水涨船高”。

今年七夕节鲜花进价比去年涨了很多,比平时翻了两倍,一朵普通的玫瑰售价从4元上涨到每支7元以上。受鲜花进价影响,一般普通的花束售价在200元左右。

在一家花店内记者看到,琳琅满目的花束、礼盒让人眼花缭乱。多个店员围站在一起,双手麻利地包装着各款鲜花。记者询问得知,今年销售人气比较高的花束,除了传统的玫瑰花束,鲜花搭配“饰品”、“彩灯”是今年的爆款。一些个性定制的玫瑰小熊、惊喜盒子等礼盒十分火爆。寓意“一生一世”的11支玫瑰花束,寓意“三生三世”的33支玫瑰花束,因为价位相对较低,销量最好。

“七夕节前一周左右,就有人开始预订七夕情人节的鲜花了。今天早上六点多,我们就开门营业了。前几年七夕节的名气不如西方情人节,经过这几年各种渠道的宣传,现在七夕节更受年轻人的青睐。我们花店七夕节的一天销售额比平时一周以上还多,是八月份最好的销售量。”花店的一位店员对记者说。

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在疫情之下,今年的鲜花市场迎来了新的交易方式——线上购买热潮。“经常买花的顾客都有微信,我们把不同的花束进行了标号。很多老顾客直接网上看图下单,我们会派人送过去。我一大清早就接到订购鲜花的信息,一直忙到现在。”该花店的负责人赵女士对记者说。

商场抢抓“浪漫商机”

“今年夏款低至五折,还有多份爆款超值化妆品礼盒……”昨天,记者在圣亚购物广场看到,各类七夕节促销海报非常醒目。尤其是黄金、珠宝等柜台,更是把促销海报贴在了明显位置,吸引不少人询问。

正在柜台前为女朋友挑选钻戒的陈凯告诉记者,他们打算今年10月份结婚,赶在七夕节专门来看看结婚用的三金饰品。“前段时间金价一直比较高没有买,现在看到各家商场都推出了七夕促销活动,就到商场来逛逛,参加活动下来还是比较划算的。而且今天是情人节,购买寓意比较好。”陈凯说。

“七夕有宠”会员可以7.7元兑换100元现金券,流行服饰夏款低至3.8折……在凤展新时代广场,这里的打折促销活动同样火爆。“这个情人节,我想送老婆一套化妆品。”正在商场选购礼物的市民张先生说,他老婆平时喜欢化妆,今天打算在情人节给她一个惊喜。

商场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七夕节我们筹备了很久,绞尽脑汁想了很多营销活动。七夕节现在的人气越来越高了,今年的实体商场生意不好做,各大商场都想通过七夕节冲一波销量。”

夫妻情侣一头扎进电影院

在七夕这一天走进电影院,一起看一场电影,也成为很多情侣、夫妻的必选项。

记者了解到,七夕节当天市区各大电影院上映了两部新的电影,还有经典电影《小妇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其中《八佰》、《荞麦疯长》、《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三部影片最热门。

“今天晚上还有《八佰》的票吗?”“票卖完了。”在万达影城凤展广场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八佰》在当天晚上19:20、20:20、21:15的场次全部满座。记者采访了几位观影市民发现,很多人是今年疫情以来第一次走进电影院。“今天情人节嘛,跟男朋友看场电影才有仪式感。”上班族刘敏给记者晃了晃手中的电影票。

据介绍,《八佰》在上映以来一直保持“一枝独秀”的态势。即便七夕节有其他新电影上映,《八佰》卖座率仍然是最高的。“我的爱人在湖南当过兵,今天情人节专门带他来看看《八佰》。看电影的过程中,虽然我很感动,但还是忍住了。平时不苟言笑的老公却一直偷偷抹泪,当过兵的人对这部电影有特别的体会。”孔秀梅和丈夫是60后,这对结婚三十多年的夫妻也赶了一回时髦,在电影院过了一个甜蜜的七夕情人节。

“七夕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借助节日的到来,适时推出‘浪漫经济’,既增添了浪漫气氛,又繁荣了消费市场,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针对火热的节日消费市场,有业内人士指出,当下,节日成为商家促销的手段之一,拉动了经济增长。而市民通过买礼物、看电影、买花等形式表达心意,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文/本报记者 史娇星 图/本报记者 张文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