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那年,我在粮库建粮仓

时间:2021-09-15 12:01:44 | 来源:山西日报

20210915_dd545048f7a047bc3b6c2f298dcddc69.jpg

1971年,初中放了暑假,父亲给我找了份工作,去新城粮库建土圆仓,土圆仓是粮食仓库的一种。新城粮库建在太钢北面迎新街一带,我住在并州东街。第一次去新城粮库,是父亲带我去的,我们骑车走了一个多小时。去了那里了解到,从太原南站(当时在正太街的旧火车站)有趟火车到汾河站,是接送铁路职工上下班,走十几分钟就到了粮库。第二天,我就开始乘火车上下班了。建土圆仓的人大多是临时工,不少是粮食局的职工子弟,暑假出来打零工,给家里增加些收入。我和一个叫茂平的伙伴每天结伴上下班,茂平个子没我高,长我3岁,人挺机灵,因为他父亲和我父亲是同事,又是同乡,我俩很快就熟络了。每天早晨7点要赶到火车站,就顺着铁路从桥东街进站,上了火车也不买票,也从来没人查,从汾河站下车,到了粮库正好是上班时间。土圆仓是上世纪70年代,粮食系统为解决当时露天存粮多而采取的办法,成本低、占地少、见效快,所以在各粮库推广。土圆仓呈圆形,底座要高出地面1米左右,仓底用砖铺出,水泥磨面,防水防潮。圆形墙用水稻秸在黏土泥里浸透后编织而成的。编制墙体的每根稻秸都要完全包裹在泥里,在泥里浸过的稻秸中间粗,两头细,像鱼儿一样,人们就把它叫做“鱼儿”。人们把“鱼儿”像编辫子一样,拧成三股,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编,编的时候还要相互咬合粘连,最后形成圆形墙,直到五六米高后封顶。墙干透后,在墙的里外面抹上掺有麦糠的泥土,泥干后,再抹上麻刀白灰泥,土圆仓的顶是一色的尖顶灰瓦。一个土圆仓能存放几十吨粮食。我在那里工作了一个月,刚开始就是和泥、送“鱼儿”,把人们做好的“鱼儿”运到墙上,每天一身一脸泥,好在是夏天,下班后脱了工装,在水管上一冲就干净了。后来就编“鱼儿”,要编平编齐,技术要求高一些,收获最大的是学会了抹墙。架板越来越高,师傅们看我们年轻,手脚麻利,就让我们学抹墙。抹墙先学抹红泥,主要是把坑坑洼洼的墙抹出平面,用泥量比较大。熟练了以后就让我抹白灰,抹灰用力要匀,要压劲,做到平展,不凸不凹,半干后再压抹一遍,做到平整光亮。工作了一个多月,我学会了“抹墙技术”,特别自豪。那个夏天,我们建起了十来座土圆仓,一字排开,圆筒、白墙、青瓦,甚为壮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储粮难。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坚固而容量大的水泥框架结构的砖墙粮库拔地而起。2000年后,我调去太原河西国家粮食储备库工作,为增加储量容量,还建了两座水泥框架标准粮库,一个库就可储粮5000吨。前两年,我又去了新城粮库,那里的土圆仓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取代它的是3座矗立的钢架结构球形粮仓,高大雄伟,现代感强,一座粮仓就可储小麦1万多吨,是全省仅有的,也是仓容量最大的粮仓。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啊,社会发展得真快!

梁建军(太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