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亲近那片红色沃土

时间:2021-08-27 08:00:54 | 来源:山西日报

那一刻,我惊叹咋舌,被眼前这个古老而奇特的村庄所折服;那一天,我久久不能平静,那些可歌可泣的不朽传奇让我震撼!这一次,我和我的文友们是为了亲近一块红色沃土而去、是为了重温一段红色记忆而来,带着一份愉悦,怀揣一个心愿,穿行在千岩万壑的太行山中。我没记住沿途经过了多少个村庄、车窗滑过了多少迷人的景致,只记得刚下车,村口那座刻满时代烙印的3孔青石阁,一下子就把我们的思绪带进了久违的火红岁月。这是一个大山深处的村庄。四面重峦叠嶂、翠色欲流,村前有一条峡谷河道叫温河,沟壑里不时地传来潺潺的水声,让人顿觉心旷神怡。站在村口向北坡望去,满眼的葱绿间错落排列着一些青石窑洞,还有几间很讲究的老屋,一股清秀典雅的纯美气息霎时扑面而来。那条通往南庄村村委会大院的青石铺砌的坡路格外干净,似乎用清水洗过一样。欢笑声中,我们路过旗杆院、大门院,院门皆关闭着,我们无法进入大院一饱眼福,但门前的物件和大院简介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旗杆院位于村古街东南,是当铺院、店房院、敦伦院等沿街诸院的标志性建筑,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建有窑洞4眼、瓦房20间、前檐1楹,地面便门互通,地下暗道连接。此院始建于乾隆年间,坐北朝南,二进四合院。从简介中得知,这所大院的主人为乾隆年间的恩进士刘晋英。从外面看,院落、门楼都比较排场,特别是门前放置的上马石、旗杆抱瓦,以及“骏马奋蹄,九牛爬坡”门枕石都完好无缺,大户人家的风采犹存。在地处偏僻的深山小村,这样的院落甚是少见。大门院位于村上东沟,由染房院等4所院拱围合抱,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建有窑洞8眼、房屋20余间。此院始建于明朝末年,坐北朝南,二进三合院,为二甲后世子孙所建。这个大院的门楼相对简陋,门前的上马石似乎也不是原来就有的。但从简介中看,里院西配出檐无梁洞,风格独特,垂花二门眉额悬挂亲族于乙卯仲春嘉勉翟氏“恩抚遗孤”阳刻匾额,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气派。大门楼上悬挂的“作战英雄”匾额(1948年立),更是让人肃然起敬。实在为无缘观光这两处建筑群而遗憾,好在有简介的宽慰。毋庸置疑,南庄村在明清时期是一个兴旺发达的传统古村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据南庄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新萍介绍,在南庄村,这样的建筑还有很多。建筑中的龙图腾比比皆是,木雕、砖雕、石雕等形形色色,保存也相当完好,村里已经准备开发龙图腾和祠堂文化。这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以及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真让人叹为观止。来到南庄村中央广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株关帝庙前的汉槐。这株汉槐已经生长1700多年了,主干粗壮,枝叶茂盛。讲解员刘素珍告诉我们,本来,这里曾经还有一株汉槐,村里人把它们叫作“雌雄树”;那株“雄树”由于生长为倒伏状,人们习惯上叫“爬爬树”。“爬爬树”前是一个大广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常有村民被敌人拷打或带走,“爬爬树”目睹了鬼子的各种暴行。可惜,由于树心已空,前些年“爬爬树”被砍掉了。“爬爬树”的消失,我为之惋惜,因为它见证了南庄村的兴替变迁。聆听着侃侃而谈的解说,默默注目眼前这株写满沧桑的“失偶”汉槐,回眸凝视广场东北角那座看一眼就会让人想起红色岁月的“延安大礼堂”,我似乎看到了一页页峥嵘的历史。这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它刻录着刺刀浸着硝烟的辛酸,也记录着战火洗涤青春的辉煌,更是一种红色基因的传承。南庄村,隶属山西省平定县巨城镇。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平定(路北)县政府所在地,当时的二区领导经常住在这里,许多重要的会议就在这里秘密召开,南庄村就此成了日本鬼子扫荡的重点。为反扫荡,南庄村村民在村里挖通了地道。南庄村村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地道协同八路军、武工队和敌人展开游击战,书写了难以磨灭的红色历史。老电影《地道战》可谓家喻户晓,这部经典影片中的好多镜头,其实就是在南庄村拍摄完成的。在南庄村的体育活动广场上,我们看到了“195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到本村拍摄军事教学片参与拍摄的部分群众演员合影”。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留念,它让我想起了儿时观看电影《地道战》的美好记忆。带着这份童年的记忆,我们亲历了巧妙神奇的南庄村地道。南庄村地道全长共计8华里,分4个区域,设置了20多个进出口、20多个通气眼,纵横交错,布局巧妙,户与户相通,家与家互连,有居住洞、储存室,有议事厅、瞭望口,有射击眼、陷阱,甚至还有茅厕等,能居住、能作战、能藏身,还能存放财物和粮食。居住洞能容纳几十个甚至上百人,而且有炕头、锅台等生活起居所需的配置。村里通行的地道一般只能弯腰通过,较高的地方也就刚能直立前行,宽窄只能容纳一个人。据说这是为了作战的需要,即使敌人发现了地道,也不能很快到达居住区域。地道分上下好几层,而且岔路很多,一不留神就会走向死洞。多亏地道内一路有灯,还有游览指向标志,否则我们在地道里恐怕转上好几天也出不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地道的世界!地道内一应俱全、巧妙神奇、无所不能,这个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还有一种不进地道就不会有的感受,那就是地道里的潮湿和憋闷。刚进地道时,确实有一种凉爽的感觉,但走着走着,就会感到越来越憋闷、潮湿。不难想象,当时,人们在地道里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苦。那土炕头上破烂不堪的稻草席,仿佛在告诉人们一幕幕悲壮的过去。数十年岁月更迭时光流转,南庄村将抗战地道完好地保存下来,同时也保存了那段峥嵘岁月的红色记忆。1945年,南庄村被平定(路北)县政府授予晋察冀“小延安”称号;1968年,为了发扬延安精神,南庄村把延安大礼堂“复制”了回来。2013年以来,南庄村村党支部、村委会因地制宜,带领村民恢复抗战地道、完善基础设施、开发红色旅游,逐步形成了“红色旅游+农产品基地”的发展格局。在抗战纪念广场,我们瞻仰了“烈士纪念碑”。这里镌刻了1580余名平定(路北)县牺牲的烈士名录,这慰藉先烈的石碑墙,刻录了不朽的红色记忆,它有精气、有神韵。广场周围挺拔的松柏,像战士屹立,风的青睐、雨的滋润,让这些松柏钢筋铁骨般地相互簇拥,守卫着这片红色的沃土。红色教育基地、特色民居文化、农家乐饭店、农产品基地……驻足山峦,一幅红色记忆交织着时代步伐的壮锦,如同温河的秀美,正呈现在世人面前。今天,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南庄村精神抖擞,续写着红色的传奇。

王海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