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文化笔谈】由“送”到“种”让文化更有力量

时间:2020-11-27 22:02:25 | 来源:太行日报

◇徐友才

“在农家书屋办学就是‘种文化’,让中老年人学时事政策和现代知识,让孩子们有个‘第二课堂’。今年85岁的夏昭炎是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科技大学原文艺学教授。退休10多年来,他与老伴儿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创立书屋、开办学校、成立活动中心。在当地,夏昭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热心人、新观念的倡导者和新乡贤的代言人。

(11月1日《光明日报》)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气神。近年来,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改革成果,中央及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措施,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服务活动。比如在脱贫攻坚战中,文化扶贫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更扶起了乡村群众的精气神。特别是许多地方在落实文化扶贫的政策中,不仅做到将优秀的文艺演出活动送到田间地头,而且还创新文化惠民新方式、多措并举为基层农村“种”文化,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农村生根发芽,让“文化的力量”更加持久、更有力量。

“送”文化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随着近年来文化惠民力度的不断加大,文化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也接连不断。特别是在每年的元旦春节前后,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送春联下乡、送科技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各种“送文化下乡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丰富多彩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固然能够解基层农村群众的燃眉之急,满足群众对文化的一时之需,但其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补齐农村文化的短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地方以及投身于文化扶贫工作的有识之士,在推动文化惠民政策落地基层和开展文化扶贫工作中,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的过程中,不再是过去单一的“送”文化,而是“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夏昭炎夫妇在乡村文化扶贫工作中,就侧重于“种”文化,通过创立书屋、开办学校、成立活动中心等多种形式,尽量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基层农村培养更多科技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由“送”到“种”,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却是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无论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只有将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广袤的农村土壤,才能够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