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新规已实施部分保健食品上仍难觅"不是药"警示语

时间:2020-01-02 16:37:31 | 来源:北京日报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从昨天开始,《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开始正式实施。这也就意味着,所有保健食品都必须在包装的显眼位置印上这么一句警示语。按照新规,警示用语区应当位于最小销售包装包装物的主要展示版面,所占面积不应小于其所在面的20%。

新规的实施效果如何?保健食品和经营者是否按照新规来进行消费提示了呢?记者探访发现,无论是在一些超市还是网络电商,未在醒目位置标示“不是药物”警示语的保健食品仍在正常销售。

保健食品包装上,有关保健功能的字样(红框中)很明显

“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警示语(红框中)藏在包装背后的说明里,不明显

新规:保健食品专门区域须醒目标示“不是药物”警示语

一直以来,保健食品的标签都要求不得涉及疾病预防和治疗功能,标签上只需要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即可,不过对于这一声明标注的位置和大小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往往把“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警示语隐藏在不显眼的位置,而且字体也设计得比较小。这就让夸大保健品功效和虚假宣传等营销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为了指导保健食品警示用语标注,使消费者更易于区分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药品,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2019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外发布了《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

按照这一针对保健食品的新规,从今年1月1日起,保健食品标签要设置警示用语区及警示用语。警示用语区位于最小销售包装包装物(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所占面积不应小于其所在面的20%。警示用语区内文字与警示用语区背景有明显色差。警示用语使用黑体字印刷,警示用语要包含“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的内容。

与此同时,为了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新规还要求,保健食品经营者要在经营保健食品的场所、网络平台等显要位置标注“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等消费提示信息。

探访:保健食品包装上难觅显眼警示语

1月1日是《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正式开始实施的第一天,记者来到位于西直门外大街的一家超市一探究竟。

在销售蛋白粉、燕窝、维生素和西洋参等保健品的货架上,专门悬挂出了“保健食品销售专区”的条幅,条幅的下方,还写有一行小字“本品不得代替药品”。

记者随手从货架上拿起一款汤臣倍健的罐装“乳清蛋白”固体饮料仔细查看,无论是产品的正面,还是侧面和背面上的配料表、营养成本表、食用方法等区域,均没有发现标注有“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内容的警示用语。但在罐子的显著位置,则在宣传蛋白质的诸多好处,比如能提供多种氨基酸、有助于组织的形成和生长等。而在另一罐“天然元”牌的老年乳清蛋白粉固体饮料的包装上,记者同样没有发现任何警示用语。

在一款2019年6月生产的“养生堂”牌B族维生素片的包装瓶上,标注有“针对中国居民营养需求设计”、“核心营养素配比科学”等显眼的字样。翻转瓶身,只见不大的小瓶背面,密密麻麻印有功效成分、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产品规格、生产批号和生产日期、贮藏方法等共22行内容,必须仔细刻意观察,才能看到其中隐藏着“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几个小字。

而在另一款2019年11月生产的“养生堂”牌天然维生素E软胶囊的包装瓶上,正面特意为其保健功能设计出一块宣传区域,宣称这款产品具有“美容、祛黄褐斑”的功效,并用加粗字体标注出这款产品具有“延缓衰老”的保健功能。将外包装盒翻转至背面,仔细搜寻后才发现,“本品不能代替药物”这几个小字隐藏在密密麻麻的产品说明中。

记者现场查看了多款超市销售的保健食品后发现,几乎没有一款产品在外包装的显眼位置标注上包含“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这一内容的警示用语。有的保健食品上甚至没有任何警示用语,有的则将警示用语隐藏在多行产品说明中,就算是眼神好的年轻人都需要仔细查找半天才能发现。

随后,记者又登陆了部分保健食品的官方旗舰网店,均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比如,在一款宣称能够补软骨、护关节的保健食品销售页面上,一直将网页将近拖到底,才在产品信息中发现了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注意事项: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实例:误信保健食品有疗效 花了冤枉钱反延误病情

因误信了保健食品宣称的治疗效果,张先生不仅花了上万的冤枉钱,还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

一次体检时,医生发现,张先生的血糖略有些偏高,便叮嘱他注意控制饮食,少吃甜食。一位朋友听说了张先生的体检结果后,立刻向他推荐了一款号称能降血糖、预防糖尿病的保健食品“苦瓜含片”。朋友宣称,自己以前也有血糖偏高的毛病,自从吃了苦瓜含片,就算敞开吃饭,甚至吃甜食,血糖都一直处于正常值范围内。听了朋友的话,张先生立刻打电话订购了同款苦瓜含片,每次吃饭前,只要吃了苦瓜含片,就如同吃下了“定心丸”,不光饭菜敞开吃,可乐、蛋糕等甜食更是一样不落。谁想到,第二年再体检,检查结果让张先生大吃一惊,医生诊断,他不光没有控制住血糖,还患上了糖尿病。

“我一直吃着苦瓜含片,怎么还会得糖尿病呢?”张先生不解地询问医生。

医生告诉张先生,那些所谓的保健食品,根本不是药,吃了也起不到治病的作用。

和张先生一样,在我国的保健品消费群体中,很多人都是因为受到了虚假宣传的诱使,从而盲目购买保健食品。有人甚至一直拿保健食品当药吃,不光病没治好,反而引发了更加严重的问题。

保健食品宣称有治病效果,这类问题不仅频频被曝光,甚至有些还受到了处罚。比如,2019年,马利来实业有限公司号称其旗下产品KI多醣体(固体饮料)、利来粥(固体饮料)以及KI谷蔬全餐(固体饮料)具有“活化免疫细胞,能够促进免疫系统正常化”、“中医治未病 慢病康复”、“KI多醣体能深度解肝毒,活化干细胞,让肝细胞再生,所有慢性肝病包括乙肝大小三阳、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肝腹水、肝癌都有调理好的成功案例”等疾病预防、治疗的功能。对于这一虚假宣传,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其处以50万元罚款。

监管:全国将建“保健”市场违法案件数据库

随着保健品投诉高发,监管部门已关注到保健品市场出现的诸多问题,并积极整治保健市场乱象。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公安部、卫健委等13个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100天的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执法人员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商品进行监督检查,清理虚假信息9.7万条,关闭网站、APP、公众号3877个,全国共立案21152件,移送司法机关案件446件。专项行动中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4.4万次,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3亿元。下一阶段,还将组织跨部门、跨地区进行执法,建立全国“保健”市场违法案件数据库,抓紧完善从业人员信用体系。

2019年11月,市消协对外发布“北京市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认知及消费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广告宣传夸大其词或与实物不符是老年人遇到的主要问题类型,比例为78.32%。对此,市消协建议,增加老年消费者撤回权利,即针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增加消费犹豫期,期限为一个月,在消费犹豫期内购买的商品,老年人享有撤回权利,可以向经营者要求退货,经营者不得拒绝或拖延,以此避免老年人因为消费信息缺乏导致的非理性消费问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